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途牛山小旋風

    燕王朱棣在侄兒建文帝朱允文的步步緊逼下,終於懷著野心並迫不得已的造反了,最終奇蹟般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登基為帝。他在位期間,廣收人才,勵精圖治。他曾五徵漠北,打的北元殘部遠遁西方;他曾七下南洋,讓後世加勒比海盜驚歎為“天使的艦隊”;他編纂永樂大典,包羅永珍;他萬國來朝,盛比漢唐。他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優秀帝王,他就是朱棣,他就是永世不朽的永樂大帝。

    假如洪武皇帝朱元璋泉下有知,亦或是朱棣死後見到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會原諒他的篡位行徑嗎?我覺得考慮這個問題最多的人,不是我們,而是當時登基為帝的朱棣。可以想象會有下面的情景: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每當深睡入夢的時候,朱棣在寢宮都會輾轉難眠。夢裡自己的侄兒渾身燒焦向自己索命;夢裡父親那張嚴峻冷酷的臉,一直在盯著他。如果全天下還有誰讓朱棣懼怕,那無疑就是他的父親了。那個叫朱元璋的人是真正勇猛堅毅的戰士,他才智無雙,能征善戰。是朱棣的偶像,也是永遠的夢魘。“如果父親還活著想,會不會把我千刀萬剮呢?”,朱棣時常這樣想,並一次又一次的從噩夢中驚醒,在夢裡,他的父親指揮千萬虎狼之獅,摧枯拉朽般將自己打的稀巴爛,在父親面前,自己就是個小孩子,完全沒有贏的可能性,連萬分之一都沒有!“我要怎麼做,您才能原諒我呢?”朱棣問道。“做個好皇帝,做個比我強的皇帝,證明我看錯了你!”一個蒼勁有力的聲音回答到。對,我要做個好皇帝,讓萬世稱頌!大明在我手上會超越漢唐,我會成為千古一帝!

    從此永樂大帝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皇帝的角色裡。這位馬背上得天下的皇帝,最終死在馬背上。他是徹底的戰士,並將一生投入到各個領域的戰場上。生於戰場,並歸於戰場,一代聖君於公元1424年8月去世於第五次征伐漠北的歸鄉途中。

    在彌留之際,時間又回到了小時候,自己出生於戰亂,從小跟著打仗;少年時被父親封為燕王,駐守邊疆,屢立戰功;中年時被迫靖難,把侄兒踹下皇位登基為帝;後來就是當皇帝了,在位二十二年,勵精圖治,不敢忘記初心,終於換得國泰民安,萬國來朝。我要去見父親了,我想他應該原諒我了。他以為他把敵人都消滅了,他以為給後世子孫留下了太平世界,他以為接下來靠文治和寬容就能治理好國家了。其實呢?敵人正在四面八方虎視眈眈地盯著大明,內部依舊貪腐成風,吏治混亂!沒有一位鐵血的君王,靠弱不禁風的允文嗎?我知道父親一定會原諒我的,我開創了永樂盛世,讓魑嵬魍魎聞風喪膽;我遷都北京,讓後世子孫永遠守護國門;我為後世萬千子孫立下誓言:國在君在,國破君死!是我,我為大明注入鐵血情懷,面對敵人,有進無退!父親,我想你一定原諒我了……

    我想朱元璋一定是原諒朱棣了。雖然朱棣恢復了錦衣衛,又創造了東廠,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司法公正,這有違朱元璋當年的設定。但大明建國不久,立國根基尚且不穩定,朱元璋又把一眾文臣武將全部清洗,國家需要一位文能治國安邦,武能平定外亂的君王,朱棣正是這樣的人。漠北蠢蠢欲動,朝中大將大敗 朱棣不得已,御駕親征才取得勝利。後來帖木兒東侵,好在半路死了,他的兒子們內訌,後都臣服大明瞭。假如帖木兒不死,將是大明之勁敵,沒有朱棣這樣的君王,環顧大明,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能擊敗帖木兒大軍了。所以朱元璋泉下有知,對朱棣登基會很欣慰的。

  • 2 # 攀登的岩羊

    不會的,他要活過來原諒朱棣,就不能費那麼大周折為朱標和孫子朱允炆輔路。死前他也沒打算傳位給朱棣,而且有時也防著他。

  • 3 # 喉歌

    當然不能原諒!古代長幼有序,朱元璋的觀念是希望後代兄弟和睦,不論能力,只論排序,他應該認為只有傳位於長子長孫,後代也是遵循這種原則則天下不亂,兄弟有能力的則輔之,只要皇位不落異姓手裡就夠了!當然,這是理想主義,忽視了人性,皇位何等誘惑力?那會被什麼兄弟叔侄的情義所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播一路走來,讓作為主播你真正感動的,難捨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