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瞬間J
-
2 # 后羿不要
蘇德戰爭可謂是二戰最慘烈的一場大戰,由於地處平原地區,便於裝甲行動,因此坦克成為了雙方的制勝法寶。
在戰爭初期,德國就利用3000輛坦克對蘇聯發起閃電戰,直接打到蘇聯首都莫斯科。起初的蘇聯坦克主要是BT-7型,一種輕型坦克,面對德軍坦克,這種坦克是不堪一擊。不過隨著T-34的裝備,蘇聯終於能夠與德國有一戰之力,這種新型裝甲車擁有一架76毫米火炮和厚重的傾斜裝甲,能夠以每小時近40公里的速度行駛。
面對這種坦克,德軍是毫無還手之力,甚至在蘇德戰爭初期創造了一輛T-34擋住德軍一隊坦克的歷史。當時德國陸軍元帥馮·克萊斯特評價說:“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在當時,它確實是當時最好的坦克,利用它,蘇聯挽轉了戰場的局勢,使其能夠對德國發起反擊。
不過在戰爭後期,德國發明各種各樣的反坦克裝備,使得T-34不再是無敵的存在,蘇聯能夠取勝的主要原因是其數量優勢,到戰爭結束時,蘇聯總共生產了近6萬輛T-34坦克。利用這龐大地裝甲部隊,蘇聯勢如破竹,最終打敗德國
-
3 # 戰略論
僅就裝甲部隊的戰鬥力而言,德軍將領們認為直到戰爭結束德軍的裝甲部隊在戰役、戰術上都明顯強於蘇軍的裝甲部隊,他們認為蘇軍裝甲部隊的成功依靠的是近乎“變態”的數量優勢,即便在蘇軍坦克同時佔據數量和質量優勢的1942年,德軍的裝甲兵將領也對自己的裝甲部隊充滿了信心。
蘇軍的裝甲部隊在戰爭初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那些實力雄厚的機械化軍(500 輛以上的坦克)大都在戰鬥的迅速的消耗殆盡,其中由於後勤和技術問題導致的損失甚至超過了戰鬥損失,事實證明,蘇軍的坦克將領不具備指揮大編制裝甲部隊的能力,他們仍舊需要在實戰中積累經驗。這一時期典型的特點就是蘇軍沒有重建那些被殲滅的機械化軍和坦克師,而是組建了大量的坦克旅,這種類似於德軍裝甲團的編制更加易於掌控,也比較適合當時蘇軍戰略防禦的環境。
隨著蘇軍在莫斯科發起了全面的冬季反攻,在大規模的進攻行動中,蘇軍的坦克旅顯得力不從心,只有幾十輛坦克的坦克旅在突破德軍防線後往往已經損失慘重,無力向縱深擴大戰果,這讓德軍的裝甲預備隊能夠迅速發起反擊封閉缺口。蘇軍迫切需要組建更大編制的裝甲部隊,來執行其越來越多的進攻任務,擔負縱深的突擊任務。於是在1942 年蘇軍開始組建大量的獨立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實力相當於德軍的裝甲師,並實驗性的組建了坦克集團軍,這也標誌著蘇軍裝甲部隊的正式重建,蘇軍開始試圖恢復並加強其縱深的進攻能力。
整個1942 年蘇軍裝甲部隊的反擊都意味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發起的“天王星”行動,蘇軍裝甲部隊第一次對德軍防線達成了戰役突破,並發展為戰略上的勝利,合圍並殲滅了德軍一個重兵集團軍,並徹底打垮了德軍的南翼防線,迫使德軍三個集團軍群展開大範圍的撤退,德軍將領第一次領教了蘇軍裝甲部隊的戰鬥力,這場勝利讓蘇軍的裝甲部隊獲得了巨大的信心,併成長了一大批優秀的裝甲兵將領。在不久之後的庫爾斯克會戰中,蘇德兩軍的裝甲部隊進行了一次正面的對決,一方佔據質量優勢,一方佔據數量優勢,最終打了個平手,這標誌著蘇軍裝甲部隊開始崛起,它將逐步超越它的對手:德軍裝甲部隊。憑心而論,在戰爭後期,蘇軍在裝甲部隊的戰役級別以上的指揮上已經超越了德軍,在戰術上還和德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不過大部分德軍將領都不承認這一點,他們始終認為蘇軍裝甲部隊依靠的是數量上的碾壓,不過對於蘇軍裝甲部隊的戰鬥力是認可的,一旦戰線上出現蘇軍坦克集團軍的作戰序列,德軍將領都予以特別的重視。
回覆列表
蘇聯人的動員能力讓德國害怕了,速勝不了成消耗戰了,德國就輸了 主要是德國地緣形態問題無法直接避免倆線作戰。
至於蘇俄裝甲部隊表現,本人認為無論戰術還是質量都不如德國裝甲部隊,唯一是數量優勢太大,動員能力強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