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記得我是高一的時候聽說冬至要吃餃子,說吃餃子了不會凍耳朵,從那以後就記得特別清楚
5
回覆列表
  • 1 # 西北謝哥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回南陽故里探親,走到白河岸邊,看見很多窮苦的老百姓衣不蔽體,凍得手腳生了凍瘡,有的甚至耳朵也凍爛了。看到鄉親們這種情形,張仲景心裡特別難過,於是他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個棚子,盤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等煮好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的"嬌耳"下鍋。然後分給來討藥的人們,每人給一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渾身發暖,兩耳生熱。

    之後,每年冬至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驅寒藥材+沒有肉辣椒等食物用麵皮包成餃子吃,一方面為了紀念張仲景的醫術和功德,另一方面確實能起到驅寒保暖的作用,傳說在這一天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

  • 2 # 廈門滋晨教育

    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有人說,吃水餃主要是希望往後的日子財源滾滾。“餃子形狀像元寶,有發財寓意,這是我個人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所以說,這吃水餃取得就是個希望發財的意思。”

    有人表示水餃又叫餃餌,吃水餃是為了祛病驅寒,在嚴冬裡不凍耳朵。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 3 # 雲歌視界

    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標誌著從冬至起開始"進九",步入嚴寒季節。這天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之後白晝漸長。冬至時節,北方民間有吃水餃的習俗,號稱"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那吃餃子之民俗是怎麼來的呢?餃子是紀念漢代名醫張仲景。

    張仲景是南陽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它是一個醫生的集合,被歷屆醫生視為經典。張仲景有句名言:入則救世,退則救民。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遊歷各地,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叫弟子在一塊空地上支起一口大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餃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窮苦百姓。每人兩隻餃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世人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就一直傳承著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這種形式沿襲下來,可大多忽略了吃餃子的實質。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陳志歲《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 。意即”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預示否極泰來。

    飲食是養生之捷經,冬至養生自然重要。人類到了冬天,也同樣處於“封藏”時期,此時服用補品補藥,可以使營養物質易於吸收蘊蓄,進而發揮更好的作用。因此,民間有“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之說。而冬令時節人體是裡溫表寒,所以養生應以溫裡為主。常用的滋補食物應為牛肉、羊肉、狗肉、海參及薺菜等。所以,名醫張仲景以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為料做餃子。這才是冬至吃餃子的奧妙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牌律師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