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宣宗伐宋是自取滅亡。 嘉定十年(1217),由於成吉思汗“策金不能國”,授木華黎以經略漢地之權,繼續攻金,而自己率主力發動了第一次西征。金人便“乘蒙古退師之後,肆衝突以示餘勇”。於當年四月在西起大散關,東到淮河流域這一漫長的宋、金分界線上從多處對南宋展開了全面進攻。 金的這次大舉南掠,表面上雖然聲稱是南宋斷絕歲幣所致,實際上是想把失之於蒙古手中者再從南宋方面得到補償,即擴張領土,掠奪財物。史載金南遷以後,“地勢日蹙,遂有南窺淮漢之謀”,“貞佑(1213-1217)以後,主兵者不能外御大敵,而取償於宋,故頻歲南伐。”早在金都南遷的第二年(1215),金貪淮南之地的意圖就已昭露。當時有王世安獻取南宋楚州之策,金廷即授以安撫使,並遣官隨同入淮南,進行顛覆活動。金相術虎高琪在伐宋之請中曾毫不掩飾的明言南伐的目的是“廣疆土”。《金史.食貨志》也明確指出金大舉南掠乃是“貪其淮南之儲”。 當金軍南掠之初,南宋有人主張將積蓄了幾年的歲幣交給金朝,以杜絕戰禍。此議一出,立即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所謂“堂堂大朝,卑辭厚禮,謹奉垂亡之國,自示削弱,誰不侮之”。金興師大舉攻宋後,史彌遠曾連續寫了三封信給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崔與之,指示他與金軍議和,但是由於崔與之等邊臣積極備戰抗敵,致使“金人深入無功,而和議亦侵”。 正是金的南掠政策,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聯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宋廷中企圖藉金為屏障者對金所存的幻想,使南宋關於對金政策的爭論停止下來。此後南宋為了自身的存亡,遂拋棄了蒙古大舉攻金以後閉守觀望的對北政策,不僅堅決抗擊金軍南下,而且公開招納有相當實力的山東忠義軍,同時與西夏會師夾擊秦、鞏,並與蒙古交往以減輕金軍對自己的壓力。後來成為忽必烈著名謀臣的赫經曾作詩云“不問朔漠攻蘄黃,敗盟要利增仇敵” ,譏諷金宣宗伐宋的做法。儘管在金對南宋開戰後,不斷有金朝大臣如張行信、許谷、楊雲翼等上書力勸停止攻宋,使金免致徒耗實力,腹背受敵。但金宣宗自恃“ 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對停止南掠的建議均未採納,使得這場戰爭直到金宣宗駕崩,金哀宗即位後的嘉定十七年(1224)才結束。 金朝發動的這場長達七年的對宋戰爭,大大加速了自身的滅亡。金“取償於宋”的目的不僅未能達到,反而嚴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金入淮南之初,“宋人堅壁不出,野無所掠,軍士疲乏,餓死相望”;抗蒙名將完顏阿鄰戰死蜀口;勇將黃摑阿魯答被宋俘獲;時全大敗淮上,“一軍全沒”。史稱“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盡喪”。而當金朝“樞府武騎盡於南”的同時,其在河朔地區卻只通過“九公封建”,封賞了一批附金豪強,“冀賴其力復所失地”。由於九公本身實力不足,且互不統屬,內鬥不已,因此根本無力抵擋木華黎率領的蒙古鐵騎及附蒙武裝的衝擊。晉陽公郭文振多次請求金廷遣大員置行省於河朔,節制諸公府,並請樞密院派兵增援。但已陷入攻宋戰爭中的金朝無法給“九公”以實際支援,只能以賜姓、賜號、賜詔、封爵來換取“九公”的效忠。因此,雖然在成吉思汗統帥蒙古軍主力西征以後,金朝的實力遠遠超過木華黎,卻坐視河朔抗蒙豪強在蒙古的恩威兼施下或滅或降。在宋金停戰之前,金朝在河朔的勢力就已基本被肅清。
金宣宗伐宋是自取滅亡。 嘉定十年(1217),由於成吉思汗“策金不能國”,授木華黎以經略漢地之權,繼續攻金,而自己率主力發動了第一次西征。金人便“乘蒙古退師之後,肆衝突以示餘勇”。於當年四月在西起大散關,東到淮河流域這一漫長的宋、金分界線上從多處對南宋展開了全面進攻。 金的這次大舉南掠,表面上雖然聲稱是南宋斷絕歲幣所致,實際上是想把失之於蒙古手中者再從南宋方面得到補償,即擴張領土,掠奪財物。史載金南遷以後,“地勢日蹙,遂有南窺淮漢之謀”,“貞佑(1213-1217)以後,主兵者不能外御大敵,而取償於宋,故頻歲南伐。”早在金都南遷的第二年(1215),金貪淮南之地的意圖就已昭露。當時有王世安獻取南宋楚州之策,金廷即授以安撫使,並遣官隨同入淮南,進行顛覆活動。金相術虎高琪在伐宋之請中曾毫不掩飾的明言南伐的目的是“廣疆土”。《金史.食貨志》也明確指出金大舉南掠乃是“貪其淮南之儲”。 當金軍南掠之初,南宋有人主張將積蓄了幾年的歲幣交給金朝,以杜絕戰禍。此議一出,立即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所謂“堂堂大朝,卑辭厚禮,謹奉垂亡之國,自示削弱,誰不侮之”。金興師大舉攻宋後,史彌遠曾連續寫了三封信給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崔與之,指示他與金軍議和,但是由於崔與之等邊臣積極備戰抗敵,致使“金人深入無功,而和議亦侵”。 正是金的南掠政策,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聯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宋廷中企圖藉金為屏障者對金所存的幻想,使南宋關於對金政策的爭論停止下來。此後南宋為了自身的存亡,遂拋棄了蒙古大舉攻金以後閉守觀望的對北政策,不僅堅決抗擊金軍南下,而且公開招納有相當實力的山東忠義軍,同時與西夏會師夾擊秦、鞏,並與蒙古交往以減輕金軍對自己的壓力。後來成為忽必烈著名謀臣的赫經曾作詩云“不問朔漠攻蘄黃,敗盟要利增仇敵” ,譏諷金宣宗伐宋的做法。儘管在金對南宋開戰後,不斷有金朝大臣如張行信、許谷、楊雲翼等上書力勸停止攻宋,使金免致徒耗實力,腹背受敵。但金宣宗自恃“ 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對停止南掠的建議均未採納,使得這場戰爭直到金宣宗駕崩,金哀宗即位後的嘉定十七年(1224)才結束。 金朝發動的這場長達七年的對宋戰爭,大大加速了自身的滅亡。金“取償於宋”的目的不僅未能達到,反而嚴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金入淮南之初,“宋人堅壁不出,野無所掠,軍士疲乏,餓死相望”;抗蒙名將完顏阿鄰戰死蜀口;勇將黃摑阿魯答被宋俘獲;時全大敗淮上,“一軍全沒”。史稱“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盡喪”。而當金朝“樞府武騎盡於南”的同時,其在河朔地區卻只通過“九公封建”,封賞了一批附金豪強,“冀賴其力復所失地”。由於九公本身實力不足,且互不統屬,內鬥不已,因此根本無力抵擋木華黎率領的蒙古鐵騎及附蒙武裝的衝擊。晉陽公郭文振多次請求金廷遣大員置行省於河朔,節制諸公府,並請樞密院派兵增援。但已陷入攻宋戰爭中的金朝無法給“九公”以實際支援,只能以賜姓、賜號、賜詔、封爵來換取“九公”的效忠。因此,雖然在成吉思汗統帥蒙古軍主力西征以後,金朝的實力遠遠超過木華黎,卻坐視河朔抗蒙豪強在蒙古的恩威兼施下或滅或降。在宋金停戰之前,金朝在河朔的勢力就已基本被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