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匆匆那年》
19年前春天的一個午後。
我趴在教室的桌子上,背對著同桌小海,一邊靜靜地發著呆,一邊慵懶地用手輕輕翻動著課本。黑板的右側是老師用醒目的大字寫著的“高考倒計時62天”。
自從這幾個字出現在黑板上,我們班級便不再簡單地以男女同學來區分,而是劃分為兩類人,一類是抓緊一切時間,拼命努力,為高考衝刺做準備;另一類則是抓緊一切時間,享受時光,等高考結束再準備,至於準備什麼,誰心裡都沒有底。我和同桌小海,便屬於後者。
正在我發呆入神之際,小海偷偷地將他視如珍寶的walkman的一個耳機塞到了我的耳朵了,我剛想起身轉頭,卻被耳機裡傳來的音樂所吸引,彷彿觸電一般,熱血沸騰,頭皮發麻,卻不敢亂動,生怕因為自己的一個小動作便會打破這美妙的旋律。這便是我第一次聽到《信仰》時的感覺。
在那段屬於我們80後的青蔥歲月裡,張信哲的歌彷彿擁有愛的魔力,總能在勇敢的表白、默默的暗戀和青春的騷動中間縈繞,時而緩慢,時而急促。從《說謊》到《愛如潮水》,再到《過火》、《太想愛你》,直到這首《信仰》。
小海把這首歌設定了單曲迴圈,旋律結束,青春還未散場,我轉過頭,順著他的目光望去,磁帶封皮上的歌詞在Sunny的照射下,若隱若現,彷彿是為愛情譜寫的墓誌銘。
我愛你
是多麼清楚
多麼堅固的信仰
聽到這裡,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滑過小海的肩頭,望向後排不遠處的小慧——我的女朋友,不,不,我心中的女朋友,她正在奮筆疾書,似乎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下滑的劉海兒鬆散地遮住了左側的臉龐,雪白的襯衫下凹凸有致,彷彿白色的月光,看得我如痴如醉。
下課後,抑制不住興奮的我反穿校服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這些畫面伴隨著《信仰》的旋律,多年以後總會時不時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62天后,青春散場,我們負氣流浪。
勉強在一個北方普通大學裡渡過迷茫的四年後,帶著那麼多的遺憾和那麼的期盼,走進生活,走進現實,卻發現不知何時自己丟失了信仰。每天重複著前一天的動作,折返於兩點之間,戴上面具,摘下面具……再也沒有了突如其來的悸動,連追憶都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直到離開小慧14年後,2014年某個下午,小海打來電話,約我晚上一起看場電影,無論是內心還是嘴上,我是強烈拒絕的,因為我不敢想象兩個大男人坐在一起吃著爆米花看電影的情景,但小海執意如此,直到他表示還會安排吃夜宵環節,我才軟下心來,而我也同時記住了那部很多年之後唯一存在電腦硬碟上的電影《匆匆那年》。
我現在依然很清晰地記得當時坐在電影院裡的每一個細節,因為我坐在那裡,放眼望去,大螢幕上閃現的都是二十歲的自己。
我記得內斂、純淨的方茴羞澀地把劉海兒挽入耳後,露出的左側臉龐
我記得把校服反穿打著籃球的陳尋,只為心愛的人能一眼看到自己
我記得迎接建國五十年大慶時候的喜極而泣
我記得在樹上刻下的“我愛你”
我記得如果當時吻你,當時抱你,也許結局難講
我記得,我都還記得……
當《信仰》的旋律再次想起,我早已是淚流滿面。
時隔14年,青春再次襲來,來自靈魂,來自生命的力量。
它真的擁有魔力,透過熒幕,擊穿心房,不管心多傷,不管愛多慌,只想把她帶到你的身旁……
旋律結束,青春早已散場。小海湊過來低聲問道:想小慧了嗎?我轉過頭,擦乾眼淚,心中暗自咒罵著:該死的張一白,該死的《信仰》,該死的青春……
5年來,每次聽到《信仰》都會心頭一緊,除了張信哲在歌手舞臺上演繹那次,因為那個《信仰》太過華麗,不那麼清楚,也不那麼堅固,勾不起回憶的傷……
不悔夢歸處
只恨太匆匆
電影《匆匆那年》
19年前春天的一個午後。
我趴在教室的桌子上,背對著同桌小海,一邊靜靜地發著呆,一邊慵懶地用手輕輕翻動著課本。黑板的右側是老師用醒目的大字寫著的“高考倒計時62天”。
自從這幾個字出現在黑板上,我們班級便不再簡單地以男女同學來區分,而是劃分為兩類人,一類是抓緊一切時間,拼命努力,為高考衝刺做準備;另一類則是抓緊一切時間,享受時光,等高考結束再準備,至於準備什麼,誰心裡都沒有底。我和同桌小海,便屬於後者。
正在我發呆入神之際,小海偷偷地將他視如珍寶的walkman的一個耳機塞到了我的耳朵了,我剛想起身轉頭,卻被耳機裡傳來的音樂所吸引,彷彿觸電一般,熱血沸騰,頭皮發麻,卻不敢亂動,生怕因為自己的一個小動作便會打破這美妙的旋律。這便是我第一次聽到《信仰》時的感覺。
在那段屬於我們80後的青蔥歲月裡,張信哲的歌彷彿擁有愛的魔力,總能在勇敢的表白、默默的暗戀和青春的騷動中間縈繞,時而緩慢,時而急促。從《說謊》到《愛如潮水》,再到《過火》、《太想愛你》,直到這首《信仰》。
小海把這首歌設定了單曲迴圈,旋律結束,青春還未散場,我轉過頭,順著他的目光望去,磁帶封皮上的歌詞在Sunny的照射下,若隱若現,彷彿是為愛情譜寫的墓誌銘。
我愛你
是多麼清楚
多麼堅固的信仰
聽到這裡,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滑過小海的肩頭,望向後排不遠處的小慧——我的女朋友,不,不,我心中的女朋友,她正在奮筆疾書,似乎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下滑的劉海兒鬆散地遮住了左側的臉龐,雪白的襯衫下凹凸有致,彷彿白色的月光,看得我如痴如醉。
下課後,抑制不住興奮的我反穿校服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這些畫面伴隨著《信仰》的旋律,多年以後總會時不時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62天后,青春散場,我們負氣流浪。
勉強在一個北方普通大學裡渡過迷茫的四年後,帶著那麼多的遺憾和那麼的期盼,走進生活,走進現實,卻發現不知何時自己丟失了信仰。每天重複著前一天的動作,折返於兩點之間,戴上面具,摘下面具……再也沒有了突如其來的悸動,連追憶都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直到離開小慧14年後,2014年某個下午,小海打來電話,約我晚上一起看場電影,無論是內心還是嘴上,我是強烈拒絕的,因為我不敢想象兩個大男人坐在一起吃著爆米花看電影的情景,但小海執意如此,直到他表示還會安排吃夜宵環節,我才軟下心來,而我也同時記住了那部很多年之後唯一存在電腦硬碟上的電影《匆匆那年》。
我現在依然很清晰地記得當時坐在電影院裡的每一個細節,因為我坐在那裡,放眼望去,大螢幕上閃現的都是二十歲的自己。
我記得內斂、純淨的方茴羞澀地把劉海兒挽入耳後,露出的左側臉龐
我記得把校服反穿打著籃球的陳尋,只為心愛的人能一眼看到自己
我記得迎接建國五十年大慶時候的喜極而泣
我記得在樹上刻下的“我愛你”
我記得如果當時吻你,當時抱你,也許結局難講
我記得,我都還記得……
當《信仰》的旋律再次想起,我早已是淚流滿面。
時隔14年,青春再次襲來,來自靈魂,來自生命的力量。
它真的擁有魔力,透過熒幕,擊穿心房,不管心多傷,不管愛多慌,只想把她帶到你的身旁……
旋律結束,青春早已散場。小海湊過來低聲問道:想小慧了嗎?我轉過頭,擦乾眼淚,心中暗自咒罵著:該死的張一白,該死的《信仰》,該死的青春……
5年來,每次聽到《信仰》都會心頭一緊,除了張信哲在歌手舞臺上演繹那次,因為那個《信仰》太過華麗,不那麼清楚,也不那麼堅固,勾不起回憶的傷……
不悔夢歸處
只恨太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