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桑植縣的北部邊陲,地處雲貴高原古陸塊東北邊緣的武陵山脈的北端,地理座標為東經109°41"45-110°09"50,北緯29°39 "18—29°49"48。
土壤
保護區露出地層主要為古生代的寒武紀、志留紀、泥盆紀和二迭紀的地層,基岩主要為石灰岩、板岩和頁岩。土壤型別主要有山地黃棕壤、石灰土和山地沼澤土。其中山地黃棕壤成土母巖主要是板頁岩、細砂岩、粉砂岩;石灰土成土母巖主要是深灰色灰巖、泥質灰巖、豹皮狀和泥質條帶灰巖、瘤狀灰巖、白雲質灰巖等。海拔1000米以上為山地黃棕壤,是自然保護區分佈面積最廣泛的土壤型別。海拔1000米以下為山地黃壤,土壤深厚、肥沃,但缺磷,呈酸性,pH值5~6之間。
氣候
保護區屬於亞熱帶山地溼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1.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攝氏0.1℃,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攝氏22.8℃,極端最低溫度在攝氏-10℃~-15℃。無霜期190天左右;全年積溫攝氏3621.6℃。其積溫、最冷月氣溫和極端最低溫等氣象因子具有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氣候特色。
年平均降水量為2105.4毫米,最高達2840.1毫米,雨日176天,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增加水量79.3毫米。是湖南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年蒸發量400毫米左右,為年降水量的20%,按技術規程計算,全年流出的水量約4.5億立方米。全年相對溼度在90%以上,屬於溼潤地區。全年霧日數達145天,年輻射量較低。
地形
八大公山西北有鄂西山地,再往北有秦巴山地層迭屏障,西南為黔東高原,東南有武陵、雪峰山地相間突起,東端則向洞庭湖區逐漸降低,處於一個半輻合狀的群山之間。偏南溼潤空氣易進入滯留,凝雲致雨的機會較多,使區內動植物在生境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越的地理背景。
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桑植縣的北部邊陲,地處雲貴高原古陸塊東北邊緣的武陵山脈的北端,地理座標為東經109°41"45-110°09"50,北緯29°39 "18—29°49"48。
土壤
保護區露出地層主要為古生代的寒武紀、志留紀、泥盆紀和二迭紀的地層,基岩主要為石灰岩、板岩和頁岩。土壤型別主要有山地黃棕壤、石灰土和山地沼澤土。其中山地黃棕壤成土母巖主要是板頁岩、細砂岩、粉砂岩;石灰土成土母巖主要是深灰色灰巖、泥質灰巖、豹皮狀和泥質條帶灰巖、瘤狀灰巖、白雲質灰巖等。海拔1000米以上為山地黃棕壤,是自然保護區分佈面積最廣泛的土壤型別。海拔1000米以下為山地黃壤,土壤深厚、肥沃,但缺磷,呈酸性,pH值5~6之間。
氣候
保護區屬於亞熱帶山地溼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1.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攝氏0.1℃,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攝氏22.8℃,極端最低溫度在攝氏-10℃~-15℃。無霜期190天左右;全年積溫攝氏3621.6℃。其積溫、最冷月氣溫和極端最低溫等氣象因子具有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氣候特色。
年平均降水量為2105.4毫米,最高達2840.1毫米,雨日176天,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增加水量79.3毫米。是湖南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年蒸發量400毫米左右,為年降水量的20%,按技術規程計算,全年流出的水量約4.5億立方米。全年相對溼度在90%以上,屬於溼潤地區。全年霧日數達145天,年輻射量較低。
地形
八大公山西北有鄂西山地,再往北有秦巴山地層迭屏障,西南為黔東高原,東南有武陵、雪峰山地相間突起,東端則向洞庭湖區逐漸降低,處於一個半輻合狀的群山之間。偏南溼潤空氣易進入滯留,凝雲致雨的機會較多,使區內動植物在生境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越的地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