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43153695209

    靜靜是古代文獻中的一位姑娘。《詩》中“靜女其姝”說的就是她了。不過靜靜這個稱呼,大概可以追溯到《禮記》中《大學》一篇。其中的文字是這樣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簡單說,止,就是居住的意思,文藝一點,就是棲居。所以《詩》說:“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又說:“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這是說,鳥住那兒,大傢伙住這兒。荷爾德林詩說:“Voll Verdienst, doch dichterisch,/ wohnet der Mensch auf dieser Erde.” Wohnet就是止的意思,所以一種通常的翻譯是:充滿勞績,人,詩意地“止於”這片大地之上。但其實verdienen是掙錢的意思,也有信貸的意味,這就是說:付足了首付貸足了款,人在這大地上就有地方住了——這仍然是一件“詩意”美好的事情。《大學》這段話的意思也是相仿的:有房了,能有地方住了,就可以先後有定定、靜靜、安安、慮慮四個姑娘。這樣以後,就可以得到很多很多了。所以《大學》接著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顯然,下一件事就是去參加健身活動了。這一句讀,我是在蔣寅先生《金陵生小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中讀到的,轉眼已經八年多了。蔣寅先生在討論中引述了一位學者的看法。他認為這個文字,句末奪一得字,就是說最後應該是“而後能得得”,彷彿覺得“得得”是第五位姑娘。這種理解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古蘭經》說:“……你們可以擇你們愛悅的女人,各娶兩妻、三妻、四妻;如果你們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們,那末,你們只可以各娶一妻……”這裡的“各娶兩妻、三妻、四妻”,和而後能靜靜、安安、慮慮差不多是一個意思。換而言之,先聖早就教導我們,四個姑娘是好的。怎麼還能有一個叫“得得”的姑娘呢?蔣寅先生講的這位學者,還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的句讀法,大體是這樣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按照這位學者的理解,句末衍了一個“得”字……於是他就困惑了,《大學》這段話,到底是奪一字還是衍一字呢?其實,只要他明白了這裡說得是姑娘,就會發現雖然句讀有所不同,但基本精神還是一樣的。第一分句中的“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相當於海德格爾哲學中的Sein,也就是英文中的being。通俗地說,這段話是講,有了住的地方以後,就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了,可以有很多很多。有些什麼呢?有定定、靜靜、安安、慮慮這四位姑娘呀。句末的“得”,是總結全句,表示這些都得到了。今天廣東話中,還會有“得”來表示“好的”,不行就說“唔得”,也是源自古典文獻的用法——就像“問渠那得清如許”中的“渠”不是水渠的意思,就是現在廣東話中的“佢”,是人稱代詞“他”的意思。於是,大家一定要問了:為什麼平時要說想靜靜呢?而不是想定定、安安、慮慮這幾位姑娘?原因可能和另一個人有關。我們知道,在漢朝的建興、延熙年間,有一位很偉大的思想家叫王弼。他在注《周易·復卦》時說: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以前人們說,這段話反應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是亂講。這大概是說,他做事累了,就想和靜靜在一起——靜靜這個姑娘,不是那種要一直為她做事的人;他說話累了,就想和默默在一起——默默這個姑娘,不是那種要一直陪她說話的人。默默,今人也寫作陌陌,那是後話。所以,自那時候開始開始,人們就開始說,“我想靜靜,我真的在想靜靜!”如果靜靜這個名字反映了男權社會下對女性的規約,“我想靜靜”則體現了男權時代下男性的一種疲憊。這大概也是“我想靜靜”比較流行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外捐的口罩我們怎麼檢驗有沒有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