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燕趙節度使
-
2 # 山野論史
中國古代是以農耕文明為主,一直是重農抑商,因為土地和生產力的影響,不可能出現極度發達的經濟。宋代有著極其寬鬆的政治制度,經濟發達的基礎並非靠農業生產,海外貿易和手工業是其經濟主要來源,南宋彈丸之地,靠土地肯定是不可能出現驚人數字,但南宋卻佔據了主要的出海港口,茶葉以及陶瓷、錦緞等深加工後的手工業產品大量出口創匯,成為南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南宋時期,最高一年的海外貿易稅收曾經達到2000萬貫,單此一項幾乎等於明朝一年全部的稅收收入。
明朝初期雖然也有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商貿活動,但其貿易還停留在朝貢貿易的基礎上,體量小的可憐不說,基本都是賠錢的買賣。朝貢貿易本身就是賠本賺吆喝的性質,和現在流量明星花錢買粉絲差不多,只要你帶商品來朝貢我天朝,我天朝就會加倍賞賜你。這也是鄭和以後徹底杜絕類似活動的關鍵。此後就不用說了,海禁不但限制了海上貿易,連基本的漁業生產都收到了嚴重影響,在糧食產量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想超越宋朝無意於痴人說夢。
不過明朝也感覺到了海外貿易關閉的影響,隆慶開關使局面出現了轉機,雖然隆慶開關只是區域性有限度的小開放,是一次扭扭捏捏的改革,海上貿易只是開了一條小小的縫隙,只有福建海澄的月港被作為唯一的開放“特區”。但其巨大作用立刻顯現,短短几十年的時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三分之一湧入中國,隆慶開關使得張居正的改革可以全面展開,使大明王朝能夠在滅亡之前也輝煌一把。
明朝隆慶開關閃開海外貿易的一條小縫就產生這樣巨大的效果,想想,全面開放的宋會朝是個什麼樣子?
-
3 # 生說
因為兩個王朝實行不同的經濟政策,這是最大的不同。
宋朝雖然在武功方面飽受詬病,尤其是南宋,但在少數民族相繼崛起,而農耕民族面對遊牧民族在軍事方面有著天然劣性,兩宋國祚能夠長達三百多年,並且在經濟,文化,科技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說明宋朝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而其過人之處在經濟方面首先體現在其實行了與其他封建王朝都不同經濟政策。大部分封建王朝,都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而宋朝不抑兼併,但卻很少發生因災荒導致的農民起義,同時非常重視商業,包括與外國的貿易,這使得宋朝經濟繁榮,寬鬆的社會環境又創造出引以為傲的科技發明以及文化碩果。
而明朝在經濟政策方面實際上偏於保守。明太祖朱元璋底層出身,因此非常強調重農抑商,同時也實行海禁政策。
中國在封建社會一直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土地問題一直是決定王朝命運的關鍵,遇到王朝末年,一般都是土地兼併嚴重,加上災荒,而稅負加重,農民無法生存,所以揭竿而起。而宋朝沒有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使農稅只佔國家賦稅的一小部分,農民負擔尚可接受。而明朝延續的是重農抑商政策,而且程度更深,國家稅負嚴重依賴農稅,即使明朝中葉開放海禁,資本主義萌芽,商稅依然無法收上來,而農民負擔越來越嚴重,加上內憂外患,流民起義最終壓垮了大明王朝。
假使明朝能夠實行宋朝的經濟政策,面對明末的情形,政府完全有財力解決內憂及外患。明朝滅亡最根本原因不在農民起義和山海關外的滿清,而在自身沒法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可謂積重難返。
-
4 # 南昌知事
一、北宋南宋兩朝國土面積綜比歷代統一王朝實在太小了!土地面積小了,人口卻增長了,逼的靠海省份不得不向海伸手,海洋中卻又貿易最賺錢!
二、兩宋時期始終不能打通西域絲綢之路,陸上貿易之路始終被阻斷,只能另尋他路,此時,航海技術正好發展起來了,正好開闢海路,開展貿易!
三、政治思想環境較之前朝更加寬鬆,華人民啊,只要自己不搞自己,總是能憑著自己的雙手發展起來!
四、經濟基礎,宋朝已經出現市民階級提供了市場,還有就是民間手工業的發達,給貿易提供了貨源。
說完宋朝,我們再來看明朝。
首先,宋明之間隔了個元,大家都說元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我不否認。但是你們不能否認的是元是馬上民族。打仗肯定厲害,但是對於政治文化思想這部份,肯定是沒我們發達的。蒙古人入主中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們華夏文化的倒退。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明並沒有恢復宋的政治制度,卻接收了蒙古人帶給我們的壞的制度。
再是,明朝始建,元末南北各種戰爭,全國大地一片荒廢,再加上元朝只要草場,不興耕種。這時候,老朱只能選擇重農抑商,所以海禁,全民耕種,恢復經濟。他沒有別的辦法!事實是這樣沒錯,錯的是,他是開朝皇帝,定下的規矩,後來者沒魄力者,不敢改革。正是這個舉措給明朝攢下了本錢,這也是明朝中後期為什麼一開放政策就商品經濟繁榮的原因。
再有,明朝的時候,政治環境基本平和,而且關起門來,錢照樣有。前有祖宗規矩,外有勾結倭寇的風險,又有荷蘭人西班牙人送的銀子來。造成明政府毫無全面開放的動機!
最後,明朝的商業稅收不上來,明朝的稅收制度實在糟糕透頂。如果商業稅能收上來,皇上看到大把銀子,有利可圖,也能生出大力開放商業政策來。
綜上所述,想必大家,應該已經有了答案。全部手機輸入,累死我了。有不足之處,還望大家指點指點。若是不足之處,讓你不開心,還望海涵。小生,在此有禮了/作揖。
-
5 # 為國釣魚
謝好友邀
對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不知道怎樣入手,只好將題目分解一下
1.宋朝商品經濟是否繁榮?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銷售的總和,標誌是貨幣,媒介是商人。貝幣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從商代以來就一直存在商品經濟。
宋朝實行禁榷制,專賣發達,與生活相關的所有物品幾乎都由官府專賣,民間資本想參與其中須先購買“鈔引”。專賣商品本就寓利於價,之後再徵一道流通稅,若朝廷手頭緊,還要再徵一道,謂之為“錢”。
宋朝禁榷制度嚴密。“山海之入,徵榷之算,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元豐類稿.卷49.管榷》.曾鞏
違反者會受到極為嚴厲的懲罰。私販鹽、茶二十斤便處死刑;《容齋四筆》中記載有人販鹽兩斤便被黥面流放;仁宗慶曆年間,每年有超過十萬人因鹽法而受懲處。
南宋進一步狠抓專賣,“……去年兩務場賣淮鹽六十七萬二千三百餘袋,收錢二千一百九十六萬三千餘貫……”~《宋史.食貨志》錄.孝宗乾道六年戶部侍郎葉衡上書。南宋一袋鹽300斤,可以推算每斤食鹽僅流通稅就高達84文/斤,是北宋最高稅率的三倍以上。
(以上均按每宋貫770文計算)
宋朝也禁海,禁邊市即便宋遼互市,宋朝與遼朝一樣享有收稅權,卻沒有像遼朝一樣擁有商品定價權
即便開海,受限於各種因素,宋朝海上貿易規模也並不大,獲利也並不多,摘錄幾段《宋史.食貨志》記載
“(北宋神宗熙寧七年)時廣州市舶虧歲課二十萬緡,或以為市易司擾之,故海商不至……”
收稅能收虧損,除了我大宋朝,還有誰?
“(神宗熙寧)九年,集賢殿修撰程師孟請罷杭、明州市舶,諸舶皆隸廣州一司,令師孟與三司詳議之。是年,杭、明、廣三司市舶,收錢、糧、銀、香、藥等五十四萬一百七十三緡、匹、斤、兩、段、條、個、顆、臍、只、粒,支二十三萬八千五十六緡、匹、斤、兩、段、條、個、顆、臍、只、粒”
北宋朝廷認為勞師動眾搞海上貿易只收來一堆“緡匹斤兩段條個顆臍只粒”沒意思,準備縮小規模。
南宋陸上貿易的主要夥伴要麼滅了,要麼已被阻隔,海上貿易顯然重要得多
“南渡,三路舶司歲入固不少,然金銀銅鐵,海舶飛運,所失良多,而銅錢之洩尤甚,法禁雖嚴,奸巧愈密,商人貪利而貿遷,黠吏受賕而縱釋,其弊卒不可禁”
外華人不像大宋百姓好糊弄,想買人家的東西,就得拿出真金白銀銅錢,南宋的海上貿易進一步加劇了良幣外洩。北宋時遼、西夏和南宋時金、日本、北韓都使用宋朝生產的銅錢,宋朝境內卻廣泛流通準備金不足的關交會子和低價值鐵錢
準備金不足的紙幣大量發行直接導致經濟崩潰,可以參考近代法幣→金圓券→銀圓券
商品經濟說白了就是以貨幣、商人為媒介進行互易有無、加快流通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財富總量不會發生變化,在生產力和管理能力都很落後的古代農耕社會卻要消耗極大的管理成本和社會成本。
這就是從商鞅變法以來歷次變革都是以農業生產發展為主的原因。發展農業生產也是宋朝范仲淹慶曆新政和王安石熙寧變法的主要內容。
並不是古人比現代人傻,而是真正身處那個時代才明白那個時代究竟需要什麼。
在肚子都吃不飽的年代需要什麼?
精美的倭扇?高麗筆墨?南海香藥?還是糧食?
與其推崇宋朝的經濟模式,還不如寫些小軟文讚美兩桶油的鉅虧模式。
2.明朝真的又窮又落後嗎?
同樣摘錄幾段《明史.食貨志》記載
“(農民)耕墾成熟者,聽為己業”,“免賦三年”,甚至“永不起科”
朱元璋的確餓怕了,也知道老百姓要的是什麼,興修水利,鼓勵農耕,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墾田850萬頃,較1367年增加670萬頃。《食貨.戶口》
“(永樂年間)天下本色稅糧三千餘萬石,絲鈔等二千餘萬計。是時,宇內富遮,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府縣倉廩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
陳陳相因,一派盛世景象
在解決了吃飯問題後,明朝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
《松窗夢語》記載
“四方之貨,不產於燕而畢集於燕”
北京成為明朝首都後,人口由幾萬人迅速增長到過百萬人,珠寶、香藥、糧食、煤碳、羊、牛、騾馬、缸瓦等都有專門的市場。當然,首都並不代表全國
再看江南的紡織業
棉花上市時,“每晨至午,小東門外為市,鄉農負擔求售者,肩相磨袂相接焉”~《木棉譜》
松江生產的“線綾”、“三綾布”足以“衣被天下”~《松江府志》
“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洙涇樂業,而染房,踹房、商賈悉從之”~《消夏閒記摘抄》
江南紡織業發達,從業者獲利豐厚,有記載:某人以一臺織機起家,用賣布獲利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短期內就發展成一個擁有二十多臺織機的作坊主(具體出處記不清了)
這在重稅的宋朝是不可想像的奇蹟
朱元璋覺得朝廷錢糧夠用就好,將全國農業稅額定為七億畝,商稅三十稅一(實際基本放棄徵收),撤銷了部分稅收機構,成為明朝祖宗成法。此後除非開拓新的疆土,歷朝稅收總額基本上以洪武年為上限,只低不高。
過低的稅率也造成了一些問題
災荒年救災不力;戰爭缺乏糧餉;養肥了一幫滿嘴仁義道德、祖宗成法,實際視財如命的官紳階層
當災荒加劇時流民四起,內患未平時外患又生,曾信奉藏富於民的明朝天子卻哭不出錢來
朝官們幾十、幾百兩銀子象打發叫花子一樣打發皇帝,心裡想著誰坐天下俺都是財主時
明朝這座曾經為流民們遮風擋雨的大廈最終被流民給拆了
如果非要說落後,那就是相對稅收發達的宋朝,明朝沒有建立起完備有效的稅收制度
收重稅的宋朝亡於外敵,薄賦斂的明朝亡於內患
有時,歷史就是這樣弔詭
稅率高、物價高、專賣發達並不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標誌,恰恰相反
至於宋明經濟活躍度對比,一句話就可以說明
“世道必進,後勝於今”
否則,幾百年白演進了
-
6 # 筆下發白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絕對算是一個國力強橫的王朝,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經濟,在當時的世界上都屬於數一數二的強國,也沒有那個朝代能夠和明朝相媲美。
而宋朝的經濟雖然繁榮,但是比起明朝相差甚遠,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而宋朝不過是小農經濟的頂峰而已,這兩個時代根本沒有可比性。
再者宋朝戰爭不斷,而大宋飽受外辱,和稱霸一時的明朝也不在同等地位。所以我認為這,明朝的經濟強於宋朝,所以根本沒有明朝要繼承宋朝之說。
回覆列表
我不得不再說一遍:明朝從任何方面都碾壓宋朝,包括經濟!
明朝的商品經濟比宋朝高十八個檔次!
下面簡單說說。
總的來說,宋朝地域狹小,物產不多,再加上當時全世界尚未進入大航海時代,所以宋朝的經濟根本無法跟明朝商品經濟相比。
商人地位的提高商業離不開商人。
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恢復農業發展,奉行“重本抑末”政策,甚至規定禁止商賈之家穿綢紗。”
但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大學士高拱上疏《議處商人錢法以蘇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業的窘困,並奏請隆慶帝採取措施,革除宿弊 。
萬曆年間的首輔張居正,也提出農商榮枯相因的看法,肯定商人的作用和對社會的貢獻,要求提高商人的地位。
這些身居高位的官員對商人地位看法的改變, 源於商業的不斷髮展和對國家繳納大量的賦稅帶來的巨大好處而產生的新的認識。
明朝官員對商業的認識,對於改善商業和商人在明朝社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以前,中國知識分子奉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這一思想在明朝發生了改變,許多士人的思想也隨之轉變,不在認為考科舉是唯一出路,反而認為經商也是正業,經商有成等同於讀書有得,大量的知識分子“亦賈亦儒”、“棄儒就賈”的現象也在明朝大量出現,這在以往的朝代是沒有過的。
如明朝小說《三言二拍》中就有許多關於商人或者知識分子“棄儒就賈”然後經商致富的故事,這在以前的朝代中以商人為主角的小說極為少見。
商品經濟的發展。(1)商品
由於商業的繁榮,明朝全國各地紛紛開始大量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再由商幫運銷其他地區,使得區域分工合作日益明顯。
比如江南的絲綢和茶葉,景德鎮的瓷器,其他各地出產的絲綢、酒肉、蔬果、菸草、農作物、瓷器等商品更是不計其數。
(2)商業城市
隨著明朝重新疏浚大運河,河上來往的商船不斷,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逐漸繁榮起來,如濟寧、淮安、揚州等都成為當時有名的大城市。
(3)商幫
由於商品經濟的繁榮,明代形成了許多商人集團,稱為“商幫”,最著名的如徽州商幫、晉陝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蘇州洞庭商幫、江西商幫等。
這些商幫在各大城市以“會館”為聯絡場所,互相支援,提供商業情報和資金支援,越做越大。
為了適應商業的發展,這時候出現了商業用書。商人為了謀取利益,獲取各地的商業情報而編寫此類書籍,書中的主要內容是介紹貿易路徑沿途的交通、習俗及商品行情等。
現存最早者為《一統路程圖記》。
(4)白銀的流入
明朝中後期“隆起開關”,明朝解除海禁,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成為明朝主要的流通貨幣,白銀的大量流入進一步促進中晚明經濟的發展。
據統計當時明朝佔有世界白銀需求量三成左右。
中國大陸學者王裕巽認為,從1567年“隆慶開關”到1644年明朝滅亡的七十多年間,海外流入大明國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並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與中國有關 。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開關”後廢除海禁後,中國與日本和歐美大做海外貿易,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000噸,佔當時世界總量的18% 。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運來美洲的白銀,到中國購買絲綢、茶葉、瓷器等,在返回歐洲販賣。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以至於許多中國大陸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在經濟上,尤其是商品經濟上,完全碾壓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