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趁現在沒人

    首先,並非抬槓的問一句,既然正史中沒有記載,那你的這個問題所反應的事件的真實性依據是什麼?如果不能保證問題的真實性,又如何能讓人有條理的回答?

    其次:即便出自野史傳聞,最起碼也要有個時間地點才行啊。八旗兵是什麼時候的八旗兵?清初期?清中期還是清晚期?每個時期的八旗兵的戰力都不一樣。地點在哪兒?打葛爾丹時候的沙漠裡?平臺時期的山路上?又或者就是尋常的那種走過路過沒來得及錯過的遭遇戰?

    最後就是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的偶爾不代表一貫的如此,這個問題我先留著,等你把問題補充完整後,譬如時間、地點、人物,另外該事件的真實依據,特冷僻的話,哪怕是野史,最好也備註下出處,這樣的話,就算我不瞭解,我也會查資料看一看之後,按我個人的觀點給你一個負責的答案。

  • 2 # 榮耀歷史

    這是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情,內容就是八旗兵被一夥響馬吊打了。但是我們在《明史》之中看不到相關記載,因為《明史》是清朝修纂的,那些不影響歷史程序又讓八旗蒙羞的事情能掩蓋就掩蓋了,但是這件事情還是被《明季北略》記載下來了,這才為後世所知。

    1、背景

    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領八旗兵繞過袁崇煥的關錦寧防線(山海關—錦州—寧遠),借道蒙古,突入長城,一路直逼北京。

    明朝末年,明軍的作戰能力遠遠不如八旗兵,所以面對著橫衝直撞的八旗兵,全部龜縮在城池裡防守。這就更加滋長了八旗兵的囂張氣焰,皇太極甚至縱容八旗兵四處分散去搶劫,這天一個八旗小分隊來到通州城外,遇到了一夥人馬,原本以為這是明軍小分隊,和其他明軍一樣看到八旗兵便逃之夭夭,哪知道這隊人馬竟然列隊,準備進攻,故事就此展開。

    2、經過

    八旗兵入關以來,明軍都是望風而逃,現在突然遇到挑戰者,八旗兵也來了興趣。

    八旗小分隊約600餘人,擋在他們面前的並不是明軍,而是準備投軍的響馬,總共只有12個人。

    以往的作戰優勢和人數優勢讓八旗兵產生了輕敵的想法,毫無顧忌地發動了衝鋒,迎接他們的是一陣箭雨,箭無虛發,八旗兵紛紛落馬。

    八旗兵震驚了,他們第一次感受到明軍有這麼精湛的箭術,連忙勒馬停止衝鋒,和這12個人對射,奈何這12個人的騎術以及箭術都非常高超,八旗兵不斷落馬,而這12個人毫髮無傷,眼看打不過,八旗兵撥馬便逃,這12個人緊追不捨,不斷放箭,最終射殺了400多人,才停止追擊。所有的經過都被記載在《明季北略》中,12人的頭領叫商敬石,最後他們都加入了明軍,參加了抗清大業。

    3、說大不大的事情

    其實這是一件小事情,為什麼說它小呢?

    對戰雙方,八旗兵600人左右,響馬才12個人。相比較於十數萬人的軍團會戰,這點人馬確實是小打小鬧。影響太小,“己巳之變”,皇太極率10萬大軍入關,一路摧古拉朽,雖然最終被袁崇煥等人攔在北京城下,但是他威懾大明朝的戰略目標已經達成。所以說這件事情的勝利對整個大局沒有一點影響。商敬石等人在後來的抗清大業中再也沒有突出表現,他也就淹沒成了歷史中的一個小人物。4、說小不小的事情

    但是,在明朝與清朝對抗的大背景下,這件事情就不是一件小事情。

    薩爾滸慘敗之後,明軍就進入全線防守,被動挨打的階段。

    己巳之變之中這一點表現得更加明顯,從長城到北京這一路來,清軍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阻擋,野戰更是一場沒有發生,此時明軍的氣勢已經完全喪失了。

    於是主動出擊,而且在野戰中以巨大的人數劣勢戰勝八旗兵就顯得尤為可貴,在一定程度上它能鼓舞明軍士氣,這也是《明季北略》一定要把它記錄下來的原因之一。

    其實,這不得不說是明朝的悲哀,偌大的王朝能拿得出的野戰案例竟然是12個響馬創造的,但是這對整個帝國的黃昏於事無補,只能目送大明朝走入深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幼兒生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