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是分高低階的。
任何藝術作品,如果能從真正意義上打動人並且和觀眾建立連線,才是優秀的。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用三個段子(原本是影片、漫畫的形式,為了便於比較,統一用文字平鋪直述)來說明搞笑的級別之分:
倆人玩接龍,必須2秒之內對出來,一個說”大頭兒子小頭。。。“,後面那個只能接 ”爸爸“
2.爸爸教孩子說話,說叫爸爸,叫爸爸。孩子學會了,見著他爸開口就是:叫爸爸
3.全體開大會,大領導上面講話說,我是人民的兒子,旁邊的中層領導趕緊接上,那我就是人民的孫子,底下一個愣頭青冒出來大聲說,我就是人民!
三個段子都是以當對方長輩為笑點的段子。每個段子多看幾遍,可能第一個咋聽會笑,聽多了就有點煩。無外乎抖機靈,趁對方邏輯上無處可走的時候被迫服軟;第二個可能有孩子的人會更有共鳴,看這個笑話的時候,他們會想到自己的孩子,這個時候他的情感和注意力已經不在段子上而在更和他有關聯的家人身上,多看幾遍也不會太反感;第三個段子很明顯地在諷刺社會現象和風氣,能和更多的人產生共鳴和關聯,同時給了對社會不公感到不滿的人一個發洩口,看多幾遍能更多感受到創作者對社會的洞察,所以不會反感
就這三個段子來說,我個人認為級別排序是1<2<3(第三個是今天也能讓我笑的段子)
第一個段子背後的理念是一種趁人不備且有點侮辱人的投機取巧。創作者所折射出的思想是”看我抖機靈耍了這個人,佔了他便宜。“且不論道德層面,單說只是對方無奈被逼說了一個爸爸,整個場景對其他觀眾沒有任何關聯和代入感,單純展現段子主人公的一種沾沾自喜,整個情景的格局非常有限,說人話就是極為無聊。這也是為什麼網上那些單純扮醜,譁眾取寵的人最終無法走遠的原因,沒有觀眾加入的空間,無法產生關聯和共鳴。即使觀眾透過辱罵創作者建立了一定”聯絡“,也會因為無法產生更深層次的共鳴而讓觀眾迅速失去興趣。
第二個段子就點意思,把呀呀學語幼兒的單純和爸爸梗結合起來。父子稱謂的顛倒是由於孩子的單純造成的,於是整個段子就有了一種讓人莞爾的溫馨。同時結合現在大家都吐槽孩子不好養的環境,體現了一種自嘲,更顯得有趣。創作者對生活的觀察,透過一種常見的場景展現出來,和許多人產生共鳴,說人話就是“他表達了我想說的”。許多寶寶家長之間自然會轉發這樣的笑話。
第三個段子是很典型的諷刺型段子。這種搞笑會產生兩個極端,有人覺得深得我心,也有人不認同,因為這個段子輸出了”觀點“。只有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時候,才會有這種兩極分化的觀點產生。這種搞笑需要創作者有更多的生活經歷,有足夠豐富的思想和觀點,有更強的提煉能力,更多的觀察和思考,甚至對觀眾也有更高的要求。因為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經歷,很難和作品產生共鳴。比如,我小的時候看卓別林,理解不了他的影片中展現的人性或社會問題,只有在他摔跤或者滑稽地走路時候才會笑,而且很快會因為電影沒有對白和顏色而失去興趣。
可以看到,123段子對創作者的綜合能力是遞增的,高低階也是遞增的。級別高低不在於搞笑內容,而是背後創作者的綜合素質和思想。說得通俗一點,屎尿屁可以成為搞笑元素,但是如果只有屎尿屁很快會讓人厭煩。讓人印象深刻的搞笑一定和觀眾建立了某種聯絡,讓觀眾發笑的不能僅是作品裡的情景,還要讓他們在故事中看到自己,幫助他們表達了某種情感,或促使觀眾去思考。這種作品才是細膩且值得玩味的,能產生某種互動和聯絡的作品自然會比單方面的灌輸更”高階“。而更高階的作品是搞笑的表面下,能對人性進行謳歌,批判或探索,也是很多喜劇作品能成為經典的原因。
以上是我個人淺見,因為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和教育,肯定會有紕漏,輕噴。
我覺得是分高低階的。
任何藝術作品,如果能從真正意義上打動人並且和觀眾建立連線,才是優秀的。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用三個段子(原本是影片、漫畫的形式,為了便於比較,統一用文字平鋪直述)來說明搞笑的級別之分:
倆人玩接龍,必須2秒之內對出來,一個說”大頭兒子小頭。。。“,後面那個只能接 ”爸爸“
2.爸爸教孩子說話,說叫爸爸,叫爸爸。孩子學會了,見著他爸開口就是:叫爸爸
3.全體開大會,大領導上面講話說,我是人民的兒子,旁邊的中層領導趕緊接上,那我就是人民的孫子,底下一個愣頭青冒出來大聲說,我就是人民!
三個段子都是以當對方長輩為笑點的段子。每個段子多看幾遍,可能第一個咋聽會笑,聽多了就有點煩。無外乎抖機靈,趁對方邏輯上無處可走的時候被迫服軟;第二個可能有孩子的人會更有共鳴,看這個笑話的時候,他們會想到自己的孩子,這個時候他的情感和注意力已經不在段子上而在更和他有關聯的家人身上,多看幾遍也不會太反感;第三個段子很明顯地在諷刺社會現象和風氣,能和更多的人產生共鳴和關聯,同時給了對社會不公感到不滿的人一個發洩口,看多幾遍能更多感受到創作者對社會的洞察,所以不會反感
就這三個段子來說,我個人認為級別排序是1<2<3(第三個是今天也能讓我笑的段子)
第一個段子背後的理念是一種趁人不備且有點侮辱人的投機取巧。創作者所折射出的思想是”看我抖機靈耍了這個人,佔了他便宜。“且不論道德層面,單說只是對方無奈被逼說了一個爸爸,整個場景對其他觀眾沒有任何關聯和代入感,單純展現段子主人公的一種沾沾自喜,整個情景的格局非常有限,說人話就是極為無聊。這也是為什麼網上那些單純扮醜,譁眾取寵的人最終無法走遠的原因,沒有觀眾加入的空間,無法產生關聯和共鳴。即使觀眾透過辱罵創作者建立了一定”聯絡“,也會因為無法產生更深層次的共鳴而讓觀眾迅速失去興趣。
第二個段子就點意思,把呀呀學語幼兒的單純和爸爸梗結合起來。父子稱謂的顛倒是由於孩子的單純造成的,於是整個段子就有了一種讓人莞爾的溫馨。同時結合現在大家都吐槽孩子不好養的環境,體現了一種自嘲,更顯得有趣。創作者對生活的觀察,透過一種常見的場景展現出來,和許多人產生共鳴,說人話就是“他表達了我想說的”。許多寶寶家長之間自然會轉發這樣的笑話。
第三個段子是很典型的諷刺型段子。這種搞笑會產生兩個極端,有人覺得深得我心,也有人不認同,因為這個段子輸出了”觀點“。只有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時候,才會有這種兩極分化的觀點產生。這種搞笑需要創作者有更多的生活經歷,有足夠豐富的思想和觀點,有更強的提煉能力,更多的觀察和思考,甚至對觀眾也有更高的要求。因為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經歷,很難和作品產生共鳴。比如,我小的時候看卓別林,理解不了他的影片中展現的人性或社會問題,只有在他摔跤或者滑稽地走路時候才會笑,而且很快會因為電影沒有對白和顏色而失去興趣。
可以看到,123段子對創作者的綜合能力是遞增的,高低階也是遞增的。級別高低不在於搞笑內容,而是背後創作者的綜合素質和思想。說得通俗一點,屎尿屁可以成為搞笑元素,但是如果只有屎尿屁很快會讓人厭煩。讓人印象深刻的搞笑一定和觀眾建立了某種聯絡,讓觀眾發笑的不能僅是作品裡的情景,還要讓他們在故事中看到自己,幫助他們表達了某種情感,或促使觀眾去思考。這種作品才是細膩且值得玩味的,能產生某種互動和聯絡的作品自然會比單方面的灌輸更”高階“。而更高階的作品是搞笑的表面下,能對人性進行謳歌,批判或探索,也是很多喜劇作品能成為經典的原因。
以上是我個人淺見,因為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和教育,肯定會有紕漏,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