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字的二三事
-
2 # 亦有所思
桃花源是避世之地。
伊甸園是歡愛之所。
烏托邦是理想之國。
諾亞舟是遷移之舟。
側重點不一的!
所謂避世,名為避秦之暴政,實為出世,即厭惡人間,討厭爭鬥,淡泊名利,是以雞犬相聞也。多應用於名士隱居,或者遠離塵世之意。
伊甸園是色情男女歡好之所,雖原為世界之初,但後引伸為男女之間初嘗禁困,更有縱慾享樂,不思凡間之意,此為情愛之地。
烏托邦有些近似於共產主義,充滿著文人的無限YY,而這個YY背後實際上是人文的悲哀情緒,有些近似於中國的桃花源。
諾亞方舟是人類最後的希望,算是人類被貪婪和文明所毀滅,然後需要逃離地球並且重建一個世界。
其中區別如下
桃花源傾向於逃避,
伊甸園傾向於驅逐,
烏托邦傾向於居住,
諾亞舟傾向於逃離。
或者
桃花源傾向於失意的人想要進去,
伊甸園傾向於快樂的人不想出來,
烏托邦傾向於居住的人不想離開,
諾亞舟傾向於世人的不得不離開。
或者
桃花源只是一村落,
伊甸園只是一個家,
烏托邦只是一個城,
諾亞舟只是一個艙。
或者
桃花源一般人無法找到,
伊甸園出來了就回不去,
烏托邦每個人都能居住,
諾亞舟少部分人逃出來。
或者
桃花源只屬於不得志的文人,
伊甸園只屬於剛歡好的男女,
烏托邦卻屬於每個世間之人,
諾亞舟只屬於人間精英階層。
或者
桃花源很寧靜,
伊甸園很浪漫,
烏托邦很和平,
諾亞舟很迷茫。
桃花源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臆想出的一個理想境界,那裡與世隔絕,桃花成片,環境清幽,人們自給自足,衣食無憂,鄰里和睦,安謐和諧,自得其樂,與當時的現實黑暗,民不聊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居住在桃花源的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並非傳說中的神仙,說明桃花源不僅是陶淵明一人之所想,同時也是當時的老百姓所期待的。奈何當政者貪婪昏庸,陶淵明也只有在文字中聊以慰藉,幻想一下罷了。
伊甸園是《聖經》裡的樂園,園內有潺潺流水,瓊林玉樹,碩果累累,是許多人嚮往的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環境。《聖經》中記載:耶和華在創世第六天根據自己的形體用塵土塑造出了男性亞當,在亞當熟睡時,耶和華從亞當體內抽出了一根肋骨,創造出了女人夏娃。上帝令亞當夏娃看守伊甸園,他們可以吃院內的任何果子,唯獨不能碰善惡樹上的果子。起初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內生活的無慮無憂,逍遙自在。但是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夏娃受蛇的驅使,偷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她還把一顆果子拿給了亞當。亞當夏娃因偷食禁果,犯下原罪,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因此基督教中有“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的說法,只有行善積德才能夠獲得救贖。
烏托邦首次出現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理想國》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托馬斯·莫爾在他的作品《烏托邦》中也描繪了一幅烏托邦式的生活畫面:人人平等,按需分配,財產公有…… 現在理解的烏托邦是一種想象的,理想的生活環境,也可指某些極好的但卻不容易實現的願望等。
諾亞方舟是《聖經》裡的故事。故事的大致情節:上帝造人後,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殘暴的人以及他們的邪惡行為,但同時也發現了一位叫諾亞的好人。上帝決定用洪水消滅掉人類,卻通知諾亞建造一艘方舟以躲避洪災。就在諾亞建好方舟之際,洪水湧現,諾亞和家人以及動物一起逃進方舟躲避洪水。諾亞方舟一般用來形容躲避災難,保全自己並重獲新生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