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水緣

    怎麼會走到告狀的地步呢?不過按常規,父母應該承擔扶養孩子的責任,關鍵對孩子日後的成長有利。

    《李玫瑾:情感扶養•教育的基地》

    前言:情感扶養,特指孩子三歲之前,扶養人(母親)對孩子的情感投入,以及自然獲得的孩子對扶養人的情感依戀、扶養人對孩子“感情資本”的全過程。

    誤區:許多人對“家庭教育”一詞有誤解,認為就是父母學技巧教育孩子。李玫瑾教授首先澄清了家庭教育的概念,她認為:

    尤其是在孩子成長早期,“養”的作用很重要,情感撫養是家庭教育的重點,它決定了一個人日後的人性。

    還有的人認為,家庭關係就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但在李玫瑾看來,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核心。“媽媽在做飯,爸爸給她捶背,孩子看在眼裡會特別幸福、快樂;相反,家裡就媽媽一個人操勞,爸爸什麼都不管,還跟媽媽打架,媽媽一會兒溫暖、一會兒暴躁的不穩定情緒就會帶給孩子。”

    李玫瑾總結,最好的家庭關係是媽媽愛孩子,爸爸愛媽媽,媽媽和孩子一起愛爸爸,而父母關係越好,一個孩子的性情就越好。

    不要過度關注成績,應幫孩子發現愛好

    其實,家庭教育從未像今天一樣受到重視。許多父母為了孩子能夠上好學校花重金買學區房、上輔導班。李玫瑾教授說,其實許多家長這樣做,主要是依靠能力決定命運,而忽略了性格決定命運,他們可能不明白區別在哪。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許多父母覺得無法交流。李玫瑾建議,做父母的都要跟孩子探討未來。比如數學不錯,可以搞程式編寫;喜歡畫畫,我們可以做設計等。幫助孩子找到區別於別人的獨特價值,並幫他發展到極致,就是他未來在社會中的價值。

    因此,李玫瑾認為,即使再好的學校,老師也無法深入瞭解每個孩子,家長不要過度關注孩子考得怎麼樣,而應當幫孩子發現他愛好什麼、特長是什麼,與此對應的職業是什麼,這種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學校教育沒法替代的,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使命。

    童年快樂的記憶,能影響成年後的性格

    有一次李玫瑾教授去外地講課,當地一位行政官員車上打著電話就與人吼了起來,吼完不好意思地說:“我這個人脾氣特別急。”“你小時候‘虧’著了。”李玫瑾回答他。對方承認,小時候媽媽沒怎麼管他,導致他是個暴脾氣。看似嚴肅的理論被一個個通俗而幽默的故事化解,現場時不時爆出笑聲。

    李玫瑾總是不遺餘力地呼籲,社會應當給母親足夠的時間,讓母親親自照料剛出生的孩子,這是一件大事,因為“人的質量取決於家庭的養,我們要明白‘養’首先不是給他講道理,而是你每天要把孩子抱在懷中,讓他記住你的氣味。”

    有人認為,三歲以前吃飽穿暖就可以了。李玫瑾則認為,一個人成年後的許多表現其實是早期的養育方式決定的,尤其是在6歲之前,受到穩定的撫養、有充足情感營養的人,身體中就會儲存有滿足和快樂的記憶,成年後就會有豐富的情感和好的性格。

    在孩子成長需要的情感營養與溺愛之間,許多父母難以把握合理的“度”。她以自己的經歷表達了何謂“和善而堅定”的愛。她說,記得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也是不想去,她哭的時候就把她摟得緊緊的,孩子哭聲漸弱的時候,就給她穿衣服,孩子就又開始哭,她就繼續穿,不急也不躁,這個過程讓她知道媽媽的“堅定”。

    她說,“愛”可以表現在很多方面,“和善而堅定”這一點一定要堅持,要讓孩子明白,當你做得不對的時候,我是要說“不”的。但也不要事無鉅細地去幹涉他,也要給他一定的自由度,這兩點要把握好,“愛”就夠好了。

    在家庭教育中要恩威並施

    3歲之前你照顧到位有恩於他,3歲之後是立威,這個威不是打他或罵,而是你板臉了他就知道這個事不能做。李玫瑾認為:

    父母一定要親自帶孩子,讓他依戀你,養是教育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平樹適合什麼溫度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