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寶鑑

    如果聰明的你是劉備的話,你會用三條計謀中的那一個?上策,中策,下策?

    劉備以仁義聞名於世,給人的形象就是忠厚仁義的化身。如果單純的只想得到益州,那劉璋請他協助對抗張魯的時候,在宴會龐統出計謀直接除掉劉璋一步到位,直取成都。這樣簡單省事多好。劉備卻直接拒絕了。為啥泥?首先這樣做直接就毀了劉備仁義之名,別人請你幫忙你把人殺了地盤佔了,傳出去名聲不好。其次這樣做會留下很多隱患,劉璋的舊部還有城裡的百姓肯定會抵抗,名不正言不順。劉備要的是心服口服。

    再來看看龐統獻給劉備的三個計策。

    上策:暗中挑選精兵,日夜兼程,直接襲擊成都,劉璋沒有防備,大軍突然到達,一舉攻破成都,可平定益州;

    中策:派人向涪關守將楊懷、高沛通報,說荊州有變,想要回師,並命令軍隊整理行裝,做出回軍的樣子,楊懷、高沛必出關送行,利用這個機會殺掉楊懷、高沛,攻打涪關,再進軍成都。

    下策:撤回白帝城,以後再謀取益州。

    劉備為啥只用中策泥?

    上策:風險太大,一旦除了差錯,全盤皆輸。收益和付出不是正比。所以不願冒這個險。

    下策:沒有任何風險,退回去在等機會吧?這個機會能等嗎?不能,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在有,到嘴的肥肉能讓它飛了嗎?所以下策也是不行。

    中策:穩贏而且代價最小回報最大,不緊可以達到目的,還能順應民心,贏的讓人心服口服,心裡愛戴的仁義之君,真正的歸順劉備。

    一舉多得,勝券在握何樂而不為呢

  • 2 # 沒事鬧著玩

    其實在三策之前,龐統曾經提出了最上的上上策,那就是趁劉備與劉璋會面的時候,挾持劉璋進軍成都,不費一兵一卒即得益州,但這樣自己就成了無恥小人,失信於天下。劉備最深知人心的重要,在剛剛進入益州的情況下,認識到比起擔負罵名先佔地盤,更重要的是收得人心。所以劉備拒絕了。緊接著龐統就提出了“入川三策”。

    龐統提出的上策是偷偷選擇精兵襲取成都,趁劉璋不備拿下益州;中策是假借荊州有急。趁劉璋手下的楊懷、高沛兩將前來送行時擒住二人,然後奪下兩將守關及兵士,再一路進攻成都;下策是退回白帝城,與荊州部隊聯絡後再慢慢尋找機會。

    史書記載劉備聽了之後表示“然其中計”,對另外兩計的態度並未有所描述,為什麼呢?我們可以看上策,其實和一開始挾持劉璋入益州的做法是差不多的,劉備第一考慮的問題還是民心的向背的問題,劉備進駐益州所帶來肯定是益州派和荊州派勢力迎來一輪新的洗牌。光是拿下成都,幹掉劉璋根本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上策或許能快速拿下成都,但是與此同時益州的其他地方勢力未必會心服口服,劉備將在日後面臨更多的平叛以及內耗。而且龐統的上策的關鍵點在於達到戰役的突然性,在不被敵人覺察的情況下兵臨城下,同時要一戰解決問題。這個計策是要冒很大風險的,想要不被人發現,就要繞開水、涪城、 綿竹、雒城這條大道走捷徑小道,一旦被發現就會很危險,戰役的突然性也就失去了,就更不提攻蜀了,那可能連個退路都沒有。而且劉備本來兵馬就不多,最多能有多人兵馬攻城。劉璋固然無能,但劉璋有足夠的物資,面對著萬把人的軍隊只需要守城,還是能夠撐住一段時間的。只要捱到各地的救援到達,那對劉備就形成了夾擊。一旦劉備遭到前後夾擊,必定是全軍覆沒,連一個退路都沒有。考慮到風險問題,劉備最終沒有采納。所以在演義中,羅貫中描寫劉備認為此計過於急了。

    下策就更不用說了,劉備還沒傻到這種程度,而中策符合劉備的想法,既可以一邊斬敵奪關,以一個不錯的名號來進軍成都,又可以一路上收買人心,利用強大的軍事壓力和輿論壓力迫使劉璋投降。中計雖然不像上計那般快,但對於劉備來說,是不錯的好策略。但在執行過程中沒想到發生了意外,軍師龐統在攻城的時候被射殺了。劉備最後也不得不再從荊州調集援軍,也因此產生了後來的一系列的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凱爾庫茲馬將如何成為湖人隊潛在的建隊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