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秋矢志

    史書,中國西周末年各諸侯國已有歷史記載,如晉國之《乘》,鄭國之《志》,楚國之《檮杌》,魯國之《春秋》,早期史書都是以編年體形式存在,讀史明志麼,透過古人的記載我們得以瞭解古代的人和事,但史書未必一定能如實記錄歷史,中國王朝歷史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質疑,被指是統治者的治國工具。

  • 2 # 叫我闊汗

    當然是——族譜。

    從我們的姓氏開始,老祖宗就一直在強調根源的問題,也是希望後代能知道自己祖先的生產生活情況。

    而族譜的歷史是隨著封建王朝一起衍生和發展的。一開始是官修,後來民間家族也開始自修家族譜系,主要的功能就是讓子孫後代可以數典認祖

    官修族譜非常詳盡,古代皇室朝廷的生產生活相信許多人都已經比較熟悉。今天主要說說民修的族譜。民修族譜在明清時期統治階級尤為注重,所以現在咱們尋常老百姓家的族譜多是以明清時期為頭向後記載。

    從封建統治的角度來說,民修族譜在明代列入了封建統治者的國防制度,從而誕生了軍戶制度。而明朝的軍戶大約有四百萬戶,相當於有四百萬個家族修了族譜,這個族譜所記載的內容,主要是家族成員情況。比如老家在哪裡,做什麼,家裡有幾口人。那麼有朋友會問,這個族譜和軍戶有什麼關係呢?我剛剛在文中也提到了,這個族譜在明朝的背景就是一種國防制度,統列入了朝廷戶籍檔案。細分為軍戶,也有其他戶,在此就不細說。因為軍戶涉及到的衛所制度,與幾百萬軍戶家族息息相關。說簡單點就是明朝有一種戶口叫軍戶,在這個戶頭下的人,每一個戶頭都要派一個人去衛所服兵役,所以就需要統計這一個家族的基本情況。也就推動了大規模民間族譜的記錄發展,因為一大家人必須得公平合理地派出這麼一個服兵役的人。因此呢,在明朝兩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中,許多家族一直記錄了很多代,後來就產生了分支,分為了若干世系,就是族譜下再有了延申,再後面就不再贅述了。到這裡各位應該明白了民間修族譜的緣由與背景,應該也知道了為何身邊多數族譜都由明清開始。那麼而為何不是明清以前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清以前的小老百姓一般不修族譜,因為也沒啥好修的,只有當時的土豪,權貴,才會修族譜,就像現代的土豪喜歡買奢侈品提升自己的品味一樣,當時的土豪權貴也喜歡把自己的家族修得人才輩出,像什麼蘇軾、朱熹、歐陽修這種大家經常出現在這些家族的族譜裡面題跋序言,也非常有意思。

    那麼族譜的功能性就是以上說到的那些嗎?

    顯然不止,除了能尋根尋源之外,咱們的祖先為了增加氏族世系的關聯,每個家族還有特定的家訓和戒規,比如著名的《顏氏家訓》。像明清時期的人口大遷徙,也加深了民間修譜的積極性,因為大規模的背井離鄉,我們的老祖宗都不想讓自己的後代忘記自己的來處,所以記錄十分詳細,比如湖廣填四川,很多四川人翻到族譜都能知道自己的祖宗來自什麼地方,其中也有轉移家族堂號、祠堂之類的家族性廟宇,也是一種家族往事的見證。

    所以說到這相信各位基本也知曉一二了,有興趣的可以翻翻自己家的族譜,不僅能追根尋源,瞭解自己祖先的生活情況,說不定還能發現一些自己祖先的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

  • 3 # 獨一無二的看世界

    我們透過文獻記載來追根尋緣,我們的歷史中有大量的文獻記載,透過這些文獻,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的古人是如何生產如何生活的。另外我們也可以透過考古來進行發掘來發現時發現古人是如何生產生活的。另外還有一些遠古流傳過來的故事,從中我們也能發現許多古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總之,我們有很多種方法來了解古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通過了解古生產生活方式,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也有很多的啟發,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設你有了一個好的學歷,那麼生活會因此發生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