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橙味的小夥子

    首先呢我們必須明確的是安史之亂不僅僅給唐朝,給華夏民族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為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再無中興。

    安祿山史思明為什麼能勢如破竹,不到兩個月就攻下了洛陽和長安這兩個大城市呢?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遼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使唐朝成為一個國境極為遼闊的國家。

    為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這個就是藩鎮的由來,而安祿山對內為了討唐玄宗的歡心,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任楊玉環做乾孃,並且送大量的金銀財物給當時的寵臣李吉甫和楊國忠。所以當時的10個節度使,安祿山一個人就幹了仨,統帥60萬軍隊。

    並且由於唐朝幾代皇帝都致力於開疆擴土,導致各民族混居的現象很嚴重。在現在的河北附近吧,更是有著大量的胡人。所以安祿山的軍隊中有很多這樣的胡人,這些人弓馬嫻熟,並且和唐朝軍隊配備一樣的武器裝備,其戰鬥力自然稍高一籌。

    另外呢,就是唐玄宗常不理朝政,使當時的土地兼併現象異常嚴重。當兵的就是老百姓出身,你當兵賣命,家裡人還吃不上飯。所以當時的唐朝軍隊的信念就很差;但是叛軍就不一樣了,搶到什麼都是自己的。所以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很客觀的。

    還有就是國家承平日久,長期沒有什麼戰士。導致軍隊的一些裝備和人數可能就要差很多;但是安史叛軍可不一樣,長期鎮守邊關,時刻都要抵禦外敵入侵。所以就是有準備的打無準備的。

  • 2 # 南方以南海

    唐朝的繁榮盛世持續了100餘年,一場看似突然而來的安史之亂卻讓唐朝由盛轉衰,成為了歷史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局面逐漸形成並進一步嚴重,最終在農民起義的波濤下將唐朝推向滅亡。而後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形成,實質上也就是唐朝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

    安史之亂,雖然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場爭奪最高統治權的鬥爭,但由於安、史之流不僅是挑起這場戰亂的罪魁,而且他們所率領的叛軍,到處燒殺擄掠,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失敗的命運。叛軍所至,沿途遭到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唐朝的地方官吏和將領,如顏杲卿之在河北,魯炅之在南陽、張巡之在睢西點陽,均曾進行了有效的抵抗,使叛軍受到了打擊。唐肅宗先後起用了郭子儀、李先弼為統帥,並借用回紇兵,數經周折,最終總算將這場叛亂平定。但是,經過這場長達八年之久的戰亂,唐朝的實力大減,此後,其統治就江河日下,再難振作了。

    自七世紀中葉後,唐朝兵府的地位已然降低,兵府制也隨之瓦解。兵役逐漸落到貧苦農民的頭上。這些農民,因喪失了土地,無力自備衣糧甲仗而大量逃亡,這樣,兵源也就枯竭了。唐政府為維持其統治,遂於開元十一年(723年)下令廢止了府兵的“番上”制度,另募壯丁13萬人充當“長從宿衛”,後改為礦騎,是為新的禁軍;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又招募壯丁為“長征健兒”,是為邊兵。此後,中央禁軍和邊兵,便一律實行招募,府兵制遂被募兵制所取代。兵制的這一變化,帶來了嚴重的社會惡果。

    唐初在推行府兵制時,是貫徹了內重外輕的原則的,但自募兵制實行後,情況就發生了逆轉。當時,由於國力削弱,邊疆的局勢吃緊,唐朝不得不把精兵強將置於西、北邊疆。時全國的兵力,約57萬左右,守邊者即達49萬有餘,中央和內地,只有8萬左右的軍隊。這樣,中央就很難駕馭地方,所以歷來被認為是唐朝後期“王綱失墜”的重要原因。另外,由於募兵是職業兵,他們是帶著家屬戍邊的,這也很容易變成邊將的私人武裝。天寶初年,唐玄宗為應付日益緊張的邊疆局勢,還在邊疆地區,設定了十個節度使(亦稱藩鎮)。節度使本來是專管軍事的,但後來權力日益增大,每以數州為鎮,連州刺史也在其統轄之下。這樣一來,他們便把轄地內的軍、政、財權獨攬於一身,成為足以獨霸一方與中央相抗衡的力量,這是導致安史之亂的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格蘭特·希爾比安芬尼·哈達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