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古麒
-
2 # 我是一個存在483
如朱棣靖難失敗,朱允炆坐穩江山。那麼他在位時期的執政理念是什麼?
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這樣的情況在前猶如宋朝,以文治國,又沒有制衡。往後就好像明末東林黨黨爭,排外且互相攻擊。
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農耕民族的大敵。
蒙古雖被趕出中原,但實力依舊較雄厚,後來的韃靼、瓦剌都與明抗衡,甚至出現土木堡之戰,俘獲明英宗,于謙北京保衛戰等。
東北方的女真一直為大明之患,明李成梁在時候,採取軟硬兼施及離間等手段,控制了女真的發展壯大,但後期李成梁坐視努爾哈赤做大,最終釀成大禍。
明中末期,東南邊的倭寇一直騷擾,維持盡二百餘年。
有明一朝,外患一直未平,如採用文官治國,勢必如宋一樣亡於外族。
-
3 # 史海悠遊閭春暉
由於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的資料盡被毀去,今天對建文帝的施政綱領的研究,也只能透過一些史料的側面去了解。其主要是在儒家治國理念的基礎上,恢復當時儒生們憧憬的禮樂教化,為此他先後在方孝孺等親信大臣的建議下,制定了一些以周禮為背景的所謂復古仁政,只是可惜在齊泰、黃子澄的操切削藩方針下,激起燕王朱棣的靖難之亂,而中途夭折。
如果我們假設,朝廷大軍能夠撲滅燕王的叛軍,那麼各地的藩王勢必陸續歸附、交出兵權及行政管理權,中央對各地的控制自會加強,這是一定的。事實上,朱棣登基後,也是這麼做的。
但就本質而言,中央加強對地方管控的強幹弱枝國策,是與復古仁政的宗旨相違背的,也就是說,從政治形勢的發展而論,建文帝即使能夠平叛削藩成功,他的理想仁政依然不得不面臨著難以貫徹、被迫修正的命運。
不過就細節而言,建文帝崇尚儒生、理學,對明太祖及歷史上明成祖一脈實行的“以猛治國”,肯定會完全糾正。過於專制獨裁的風格將不會出現,建文帝的朝廷,呈現的將是皇帝與儒士百官們的共治局面,南宋中晚期、甚至明萬曆帝中晚期的朝廷風格,將提早出現。和諧、富庶的社會或會出現,但官場吏治的效率也可想而知,大家可以發揮想象咯。
回覆列表
這個真的很難說的清楚,因為朱允炆雖然繼承了自己父親的仁義,可是治國卻並不單單隻能依靠這個,還需要有足夠的殺伐果斷,可是很明顯這些朱允炆都沒有。帝王之術講究剛柔並濟,有剛無柔不行,這樣很容易讓底下的人心生不滿,使得君臣離心離德,而有柔無剛更不行,這樣就約束不了底下的人,使得他們有恃無恐,魚肉百姓。
如果沒有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那麼以朱允炆的性格他必然要剝奪朱棣的兵權,那麼我們再假設朱棣很乖的交出了自己的兵權,同意了削藩,這樣想自然很美好,朱允炆絕對不會去為難自己的這些叔叔們,所以大家和和美美的生活在一塊。
能夠很肯定的是,朱允炆一定會發揚爺爺所制定的國策,讓全國百姓休養生息的,這樣做自然很好,國家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百姓們安居樂業。
可是,我要說可是了。
誰來抵禦外敵呢,放眼整個朝廷,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驍勇善戰的將軍寥寥無幾,而這些將軍的子弟們繼承了爵位卻沒有繼承血性與智謀,這一點在靖難時期就能夠看出來。那麼,能打的都是自己在北邊的的叔叔,可是朱允炆卻不信任他們,好不容易收回的兵權是斷然不會再交出去的,所以這樣就又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長此以往,明朝很容易陷入到北宋時期所處的困境,北方的少數民族時不時的來侵擾邊境,而朝廷對此卻又無可奈何。這樣的國家,雖然國內富裕殷實,可是在邊境卻被隨意欺凌,搞的國內百姓人心惶惶,深怕什麼時候蒙古人又來了。
當然,假設歸假設,歷史終歸還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實,所以對於朱允炆,我個人覺得他確實是不適合當皇帝的,身邊任用的大多都是書呆子,這樣的國家只能逐漸的變得迂腐,沒有足夠的銳意進取之心,長此以往,大明王朝必然很快就日薄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