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千年的那一瞬光陰
-
2 #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詩與遠方都能陶冶人的性情,那遠方的天地無時不在召喚著你。有人曾調侃說:旅行是從一個自己呆膩的地方去到別人呆膩的地方。但人天生就是對未知的東西充滿好奇,那遠方或許是別人呆膩了的地方,但對於你而言卻是有著無窮的誘惑力!
不過,我還是更傾向於旅行的意義是在於遇見最美好的自己。人真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現如今又處在紛紜變化的時代,也是各種思想觀念激烈碰撞的時期,真有種“亂花漸欲迷人眼”,有時是因為自己走得太快,又或是外面的慾望太多,慢慢地人就迷失了自我。
我所以欣賞一個人的旅行,去到一個陌生的天地:也許是爬山,也或許是面朝大海,又或者是行走在古老的村落,而目的卻只有一個,就是放慢腳步,仔細聆聽內心真實的聲音!
真實的才是最美的,讓我們時不時地去旅行吧,“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而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
3 # 露營旅行
旅行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活動行為自古就有之。我們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因此旅行在中國的文獻記載很早就有。
大禹治水的故事華人耳熟能詳,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尋訪四方、治理洪水造福大眾。他治水的人生,同時也是旅行人生。他用旅行中獲得的豐富的閱歷治理了洪水,也因此被後世尊為帝禹。
徐霞客更是中國旅行界大佬級人物,他從22歲到54歲去世,三十多年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旅行中度過。他志在四方,不避風雨,三十年間走過16個省。最終撰寫了千古奇書 徐霞客遊記,現在的 中國旅遊日5.19 也是因為徐霞客遊記的開篇日而定。
如今人們安居樂業,物質豐富。很多人的目光當然要投向更遙遠的地方,更多敢於實踐的人們或徒步、或駕車、或騎行踏上了自己的夢想之旅。一路雖風餐 或露宿收穫的不僅僅是沿途的風景和民俗,更是對自己心靈的洗禮。
因此只有看見了外面的天地,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
4 # 私享者2021
旅行是為了見識這個世界,有時也會邂逅到更好的自己。
去年抱著環島騎行的念頭,從臺北逆時針出發,在路上看到許許多多的人文風景還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風光,這些經歷無形中增長了自己的見識,讓自己的認知又提高了不少。
但一路騎行不幸出發沒幾天膝蓋便受傷了,但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告訴自己這便是環島的考驗,上天就是用加倍的考驗來磨練我自己,這好比是場修行。
在最後騎行的三天,還每天在風雨中翻山越嶺,甚至一些時候被路上的野狗追,在騎行蘇花死亡公路之前,甚至還在猶豫是不是應該錯開這段路線,但自己始終想追求完美,不想留下遺憾,那天還特意早上五點多起床出發。在騎行深山中,連綿不段的山坡也一直考驗著自己,直到最後完成全程線路。
回來之後想給自己每年制定一個目標,另外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文章,讓自己養成寫作的習慣。這些都是自己這次出去旅遊之後要做的。今年我們目標是跑一場馬拉松,人生中第一場馬拉松。
回覆列表
《 出遊 · 天地 · 自己 》
三千尺 (作)
李白,如果沒有遠赴他鄉,如果沒有夜裡睡在陌生的遙隔千里之遠的鋪子裡,又哪裡會有“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名句?
李白,倘若不騎個馬,跑到瀑布下面,不把衣襟給弄溼,不去任那水珠飛濺在臉上,哪裡會有胸襟一下子放開,哪裡會有心情突然放飛?又哪裡會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唱?
詩人可以貧窮。詩人可以流浪。詩人可以奔波。詩人可以辛酸。因為,詩人的價值不是金錢、不是物質、不是享受,而是:詩和遠方。
觸景生情。
遇相生境。
境巔昇華。
出遊,觀的是天地,讀的是景緻,覽的是雅興,而由景、由相,獵獲的是:境界、胸襟、格局、視野、情志。
201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