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隴之語

    就我個人的感覺來說,我覺得外出旅遊,看人文遠比看風景要重要得多。

    旅遊是什麼?旅遊就是從你呆煩了的地方到別人呆煩了的地方。人之所以會在一個地方呆煩,與風景無關,主要以人文有關。旅遊就是擺脫令人煩惱的情緒,到外面去感受不一樣的人文。若是說看風景,那裡沒有風景?假若旅遊最重要的是看風景,那麼,旅遊的人何以會坐坐車,到景點後拍張照片,然後回賓館睡覺?因為景色其實是寡味的,只有人文才是有味的,吸引人的。

    所以,真正的旅遊都是探求新的人文,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真正的旅遊大家,是身背揹包,穿行於山水和文化中,是深層次的旅遊,也會得到深層次的感受,旅遊一回,是真的得到了知識,釋放了心身的疲憊,在心靈上得到了滿足。坐坐車,拍拍照,肯定是得不到這樣的效果的。

    旅遊就像是看畫一樣,膚淺的人,看的是大樣子;而細心的人,看的是一層又一層的紋線;這就像是旅遊究竟該是看風景還是看人文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然,就華人現在的素養,真正把旅遊當成看人文的還不多,大都是看看風景,無外乎坐車、拍照、睡覺而已;你問他透過旅遊感受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估計會一臉迷茫的。他的心裡會想,不就是出門樂呵了一圈嘛,哪來那麼多什麼。

    人不同,觀念不同,感受就不同。所以,旅遊這件事,看風景的,直把旅遊當玩樂,看人文的,會把旅遊當體驗。

    僅此而已吧。

  • 2 # 文君675057

    我喜歡看人文,去一個地方到小巷小道轉轉,嘗一嘗當地小吃,逛一逛當地菜市場,景區也是一定要去的,小眾景點也不放過。我愛人卻是什麼都不放過,所以我們的旅行就是慢且長,他原來不喜歡小巷菜市場,現在為了我也是慢慢再改變,我是不喜歡爬山去大景觀,為了一路不吵架也在慢慢去爬山涉水,有時候累了也耍賴,旅行也是磨合日子一部分,也許和朋友出去旅行回來心存芥蒂,夫妻旅行可以相互體諒,在家各幹各,抱著手機不交流,出門生怕丟了對方,條件容許,別等有鍋盔沒牙的那一天,我給我愛人搞笑一拍,哈哈哈

  • 3 # 滬弄人

    背上行囊去旅遊,人人都愛。至於說“看風景重要還是看人文重要”這一命題,恐怕又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了。因為人的素養不同,生活觀念和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因而對旅遊的體驗和感受或者說興奮點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風景和人文究竟哪個更重要已經顯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個人的喜好,想看什麼,什麼就是重要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的一點都不錯!子曰: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所以,把旅遊當娛樂專案,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景區就拍照,回到賓館酒店可勁造,事後一問啥也不知道的大有人在。有些看風景的人,善於在景區擺各種pos,每到一個景區開啟揹包或拉桿箱,盡情“排列”有備而來的拍照“道具”。看重人文的人則會把旅遊當做一種考察、學習和體驗,結合導遊的講解以及景點介紹,聯絡自己的已有知識和出發之前所做的攻略,善於展開聯想和想象,隨時隨地的利用現代化的通訊裝置進行各種“搜”,進而“對號入座”來獲取並生成一些新知識。就我個人而言,我的旅遊體驗是看風景更要看人文,人文因素對風景會產生巨大影響,是對自然景觀的豐富和完善。如,三峽大壩,冰雪大世界等。風景固然好看,人見人愛。但現階段所有的風景絕對不是單純的原生態的風景,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人文景觀蘊含在其中,如山上的棧道,觀景臺,休閒涼亭,上下山的索道等。每道風景的背後都是諸多人文要素的支撐。如,看張家界大峽谷,必須經過一段近400米的玻璃橋。我們出去旅遊都是奔風景去的,但是,沿途及景區裡面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不可能視而不見。某種意義上說人文比風景更勝一籌。因為人文是濃縮的一方水土,有人的聰明智慧凝結在裡面。如,故宮,拙政園,城隍廟等。很多景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相輔相成,無法割裂開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腳踏車為什麼賣那麼貴,是不是騎著省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