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請叫我小福福

    清明節做的小燕子是一種傳統麵食,在山東、山西等地廣為流傳~

    面燕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賢臣介之推的(後附小故事哦),現在演變成了春天的象徵!對於現在很多人而言,清明節吃麵燕,除了沿襲傳統之外,更多的是一種回憶,懷念……那是那個年代獨有的記憶~

    相傳,在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女士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即: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他當了國王后,給朋友按功勞大小進行封官,可是卻忘了好朋友介子推。介子推見沒給他加封,很是惱火,忿忿地說:“無義之人,不可交也。”一氣之下,便上了綿山(現山西介體縣城南二十里),隱居起來。

    事後,晉文公猛然想起此事,十分後悔,趕忙派人去請介子推,才知已隱居綿山。他又立即派人上綿山,要求無論如何要找回來。公差在山上找到介子推後,好說歹說,可就是不回。晉文公見請不回來,便想了一個“燒山逼人”的辦法,滿以為一放火燒山,介子推就會自動下山。誰知大火燒了三天,把綿山上的石頭都燒得裂了縫,也沒見介子推的影兒。火熄後,晉文公忙派人上山尋找,結果在一棵燒焦的柳樹下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屍骨,屍骨旁還圍著一圈燕子,正“吱溜,吱溜”不停地叫喚,聲音叫的甚是淒涼悲切。這天,正好是農曆清明節。

    晉文公看到這種情形,悲傷萬分。為了紀念好友介子推,他就下令全國百姓,每到清明節這天不準生火,要吃預先蒸好的乾糧。他又把這棵燒焦的柳樹砍回來,請木匠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又命人葬之於綿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里裴介村。並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從此,清明節吃子垂、面燕這個風俗便傳了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華為2019年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