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電影愛剪輯
-
2 # 孤鵬雲
一什麼是內閣?
內閣制首先是出現在明朝,清入關後也大致沿用。內閣是紫禁城的幾個地點,總計六處,清朝原是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的“四殿二閣”,後去中和殿加體仁閣成“三殿三閣”定製,內閣主要有大學生和協辦大學士兩種,大學士是滿漢各半,一般從未授滿、多是四人,這是文官最高官職,此外還有協辦大學士、侍讀學士等。內閣學士和之前的宰相最大的區別是有實名無實權,他們雖然處理的是軍國大事,但那是在皇帝的授意下,最終的決策權也是歸於皇帝,他們算是“橡皮圖章”。
二、大學士
清朝在乾隆之後是“三殿三閣”制,其中保和殿為最,體仁閣最次。保和殿大學士有張廷玉、傅恆等,傅恆是最後一個保和殿大學士。之後算是文華殿大學士為最,和珅、榮祿、李鴻章都被任命過文華殿大學士。
三、主要作用
清朝初年的決策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帝的權力較小。為了加強皇權,康熙繞過王公大臣,挑選內閣學士入值南書房幫助皇帝處理政務,這是實際意義上的“入閣”,就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意思。日常工作是幫助皇帝處理奏章、按皇帝指令擬旨下發等。在常人眼裡也算是“宰輔”了。
雍正時設立軍機處,挑選皇族、內閣大學士、其他人員等入值處理政務,並逐漸成為實際的辦事機構。內閣大學士是軍機大臣的一個重要來源,但不是所有大學士都可以成為軍機大臣。清朝對於軍機大臣和內閣大學士的區別是內閣大學士徒有宰相虛名,軍機大臣只有宰相之權,只有即是內閣大學士又是軍機大臣才能被稱為真宰相。當然這個“真宰相”意思是你能以正經名義處理軍國大事,比明之前的宰相權力小的太多太多。
四、總結
-
3 # 熱愛古文化的小青年
內閣【相當於國務院】:明朝時為了進一步集權而不設宰相、中書省等機構,宰相的權利轉移到內閣,由內閣來處理國家政務。清朝繼承了這一做法,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為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稱為軍機大臣,統稱大軍機,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為軍機章京,又稱小軍機。放當今入閣相當於進入政治局常務
-
4 # 笑傲微塵cy
關於入閣,我之前的幾位講得都挺徹底。清朝乾隆年間大學士分文淵閣、體仁閣、東閣,東閣最低,再上面又分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大學士,地位順序大致上是東閣-體仁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清朝非大學士不可入閣,但是中堂卻不是一般大學士可以稱呼的。大學士必須管部才能稱為中堂。比如說,紀曉嵐從進士開始授翰林,然後一路做官,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也是大學士啊,但是沒人稱其為紀中堂,何解?因為他雖然是大學士,但是不管部,就是沒有分管各個部,假如說大學士分管某一個部,比如分管禮部,那麼他去禮部視察工作,禮部尚書雖身為禮部堂官,但必須讓出中間的堂上官位置給分管禮部的大學士坐,因此稱為中堂大人。並不是所有的大學士都可稱為中堂大人的,不要忘記哦。
回覆列表
清朝內閣制度是清朝時期實行的內閣制度。清朝入關之前,後金(清)中央機關無內閣。清軍入關之後,清王朝建立起全國政權,沿襲明朝內閣制度始設內閣。然而,內閣在清初成為定製,卻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歷時共二十七年(順治元年至康熙九年),才最後確定下來,這是一個充滿權力之爭而又複雜的反覆過程。清朝內閣的主要官員定為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從一品;學士滿六人,漢四人,均為從二品。內閣大學士自定為正一品後,遂成為有清一代最高的官員,猶如歷代的宰相,地位極為尊崇。每一大學士均有殿閣頭銜,如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等,被尊稱為“中堂”。 清朝也承襲明朝的票擬製度,但是內閣的權力愈來愈低。特別是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