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能否認為,曰本是結束八國聯軍侵華的功臣????

    五胡本就包括鮮卑,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氐、羌,只是鮮卑統一北方了,形成南北朝,怎麼能說他結束五胡亂華?到了楊堅才算結束五胡亂華好嘛

  • 2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其實,北魏鮮卑政權對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確實是起到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不能否認的是,北魏對於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地區的統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是否有功?

    當然有!!從八王之亂爆發,到北魏一統北方,中原地區長達幾百年的戰亂,在鮮卑拓拔氏的努力下,五胡亂華時期結束,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代。

    從八王之亂開始,北方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政權無數,無一不將統一中原作為其奮鬥目標。但是經過幾百年的混戰,始終沒有哪一個政權能夠做到這一點。前秦雖然短暫的統一過北方,但是在淝水之戰後,北方又四分五裂,直到鮮卑拓拔氏的崛起,才將統一的希望,帶給身處無盡戰火中的人們。

    此後,戰亂漸少,天下趨於太平,人們也從戰亂中得以解脫,雖然後來北魏內部分裂,又與南朝有過爭端。但相比五胡亂華時期的混戰,人們的日子,就好過的太多了。

    北魏拓拔氏,對中國歷史的程序,還是有大功的,這一點還是要承認才行。

  • 3 # 牛頌通鑑

    “胡人”這個稱呼源於秦漢時期,是中原人對匈奴人的稱呼。由於長期受到匈奴騷擾不可忍受,加上漢字發明權和史書撰寫權在中原王朝的官僚文人手裡,所以對北方各遊牧民族泛稱為胡,這樣一個侮辱性名稱。

    “胡”包含了不守規矩、胡作非為的深刻貶意。到所謂“五胡亂中華”的時候,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等都被稱為胡人。居住匈奴東部的也稱為東胡;居住於匈奴以西的西域綠洲民族也稱為西胡。

    東胡是烏桓與鮮卑的祖先。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山區會向平原傾瀉過剩人口,衝向蒙古大草原。有的民族還摧毀了原有的遊牧帝國,建立起新興的遊牧帝國。

    鮮卑就是伴隨著匈奴的衰落而興起,是出大興安嶺的大小鮮卑山南下,到達今天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又經大規模西進,與未及遷走的十餘萬匈奴人口相融合,形成鮮卑父胡母的拓跋氏、慕容氏鮮卑,以及之前的宇文氏,之後吐谷渾。他們全盤接過匈奴帝國強盛時期的地盤,成為蒙古草原的新一輪霸主。

    公元四世紀,世界上東西方的一些地區出現了民族遷移,北歐的日耳曼人向南部歐洲遷移,東方的一千多萬遊牧民族向廣大的農業區城遷移,當時統治中原的晉朝被推翻,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刀光血影,人沸馬嘶,

    大陣痛也孕育著文明的大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是“五胡亂中華”而是“五胡興中華”

    其中尤以鮮卑人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歷史自覺,改變了中華文明演進的日程。

    這個開放強悍的少數民族進入歷史大舞臺的年代,他們君臨天下、橫衝直撞,光鮮卑人建立的大小國家就不下二十個:慕容氏先後建立的前燕後燕、西燕、南燕,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禿髮氏建立了南涼,宇文氏建立了北周,拓跋氏先後建立了代國、北魏。

    北魏在其中功不可沒,特別是第三代皇帝拓跋燾當政時已經滅掉了夏、北燕、北涼等,推動了統一的形成。到第六代皇帝拓跋宏,史稱孝文帝,他目標更加宏大,是將半原始野蠻的遊牧民族轉變為一個農業帝國,一個更文明的統一大國。

    他下令鮮卑貴族改漢姓穿漢服說漢話用漢文,與漢族通婚。孝文帝身體力行,先娶漢族女子為妃,把公主嫁給漢人,還堅持把從都城從處於高原的平城,遷到中原腹地的洛陽,把一直遊牧於草原的拓跋鮮卑人,完全融入到大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之中。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將北方草原民族開放闊大多元的心胸氣度帶到了中原,在隋唐時期,以以漢族為父鮮卑為母的“新漢族”形成。隋唐皇室貴族都有明確的鮮卑血統,從此中原人的血統也正式定型。中華民族在春秋戰國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在大唐盛世也開出輝煌的文明之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美國公民,你是贊成建牆還是反對建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