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歡文學的石小夥
-
2 # 醉在江南茶香時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有時一個簡單的方塊字就能讓人整出一個有趣的故事。對於編故事的人除了有非常強的文字功底之外,還得有非常高的文學造詣。關於三皛飯和三毳飯說的是蘇東坡和劉貢父互相整蠱的故事。故事的真偽無從考證,但我覺得編造的可能性極大,就像我們熟知的蘇東坡和蘇小妹的各種趣事就是編造的。像這類故事一般都是出自蘇東坡迷弟之手,畢竟蘇東坡可是幾千年來最聰明的文人之一,崇拜他的人多的是。對於這些我們不用去求真偽,就當故事看也是非常有趣的。
“皛飯”和“毳飯”的故事出自《曲洧舊聞》,是南宋朱弁撰寫的一部文言小說集,他在文章裡是這樣描述蘇東坡的這段軼事的:
有一次蘇東坡跟劉貢父聊天說自己以前和弟弟學習時每天都吃三白飯,感覺特別的香,簡直是人間美味。劉貢父聽完之後非常疑惑,什麼三白飯這麼好吃,於是便追問蘇東坡,蘇東坡慢條斯理的回答道就是一勺白鹽、一盤白蘿蔔再加上一碗白米飯。劉貢父聽完哈哈大笑,你小子原來是在消遣我啊。過了一段時間,劉貢父便讓人給蘇東坡帶信,說要請蘇東坡吃“皛飯” ,蘇東坡本就是嘴饞之人,一聽有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吃口水都流出來了,於是便興沖沖的趕到劉貢父的家。可當他到達劉家後卻發現餐桌上就只有一勺白鹽、一盤白蘿蔔和一碗白米飯,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皛飯”就是“三白飯”。他也沒在意,津津有味的吃起來。臨走之時還拉著劉貢父手說:“劉兄,明天你來我家我請你吃毳飯”。 劉貢父知道蘇東坡肯定想整自己,但又很非常想知道“毳飯”到底是什麼飯,於是便答應了蘇東坡的邀請。第二天劉貢父來到蘇東坡家,他也不急著問蘇東坡何謂“毳飯”,就先東南西北的和蘇東坡聊著天。聊著聊著飯點時間到了,可不見蘇東坡讓人把飯菜弄上來。於是劉貢父便問蘇東坡:“蘇兄,飯菜呢?”蘇東坡微笑道:“不著急,再等一會兒”,接著又和劉貢父聊起來。過了一會兒,劉貢父覺得有點餓了,便又問蘇東坡,蘇東坡仍叫他再等一會。到了第三次,劉貢父餓得頭昏眼花,實在受不了,便對蘇東坡說:“蘇兄,我餓得實在受不了了,你趕快叫人上菜呀。”蘇東坡拈著鬍子說道:“鹽也毛,蘿蔔也毛,飯也毛,這三毳飯我已經給上了啊。”“毛”就是“冇”,也就是沒有的意思。劉貢父聽完哈哈大笑。蘇東坡見目的已達,也就不再繼續開玩笑了,立即吩咐下人把飯菜端了上來,兩人便推杯換盞起來。
有文化的人開起玩笑來都是這麼有檔次,都是絕頂聰明之人啊。
回覆列表
曾慥《高齋漫錄》中記:
東坡嘗謂錢穆父曰:“尋常往來,心知稱家有無;草草相聚,不必過為具”穆父一日折簡,召坡食皛飯.及至,乃設飯一杯,蘿蔔一楪,白湯一盞而已.蓋以三白為皛也.後數日,
坡復召穆父食毳飯,穆父意坡必有毛物相報.比至,日晏並不設食,穆父餒甚,坡曰:“蘿蔔湯飯俱毛也.”穆父嘆曰:“子瞻可謂善戲謔者也!”
翻譯:
一天,錢穆父寫請帖請蘇軾吃“皛飯”,等他到了錢穆父家吃飯時,就設定一碗白米飯,一碟白蘿蔔,一盞白湯,這就是“三白”,過了很長時間,蘇軾又請錢穆父吃“毳飯”,錢穆父想蘇軾一定與毛有關的飯來回報。到了那天結束,也沒有設擺飯菜,穆父很飢餓,東坡說:“蘿蔔﹑湯﹑飯都‘毛’(mǎo,通‘冇’)啊!”穆父感嘆道:“子瞻真算得上善於開玩笑的人。”
綜上所述:三皛飯與三毳飯是蘇東坡與錢穆父之間發生的故事。(錢勰[宋](一〇三四至一〇九七)字穆父,杭州人。吳越武肅王六世孫)
蘇東坡與錢穆父也相交甚厚
《臨江仙 送錢穆父》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