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獅
-
2 # 水煮汗青
在古代,謠言通常是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傳播:
藉助靈異事件
藉助孩童之口人與人之間口口相傳謠言的意思是指沒有事實根據而捏造出來的話,其實最早的時候謠言也是指民間流傳的歌謠、諺語,但現在主要是指無中生有的話語。
古代的謠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目的造謠,另一種就是沒有目的,只是被越傳越失真。
有目的造謠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陳勝吳廣,他們在起義之初寫了好多布條塞進魚肚子裡,然後把魚放到河裡。捕魚的人把魚殺了後發現魚肚子裡有布條,寫著“大楚興,陳勝王”,這就是陳勝吳廣借且“靈異事件”進行造謠,為了向百姓證明自己的起義是順從天意。
秦始皇時期也有人曾使用這種手段進行造謠,不過失敗了。據史書記載,在秦始皇時期,有一顆隕石墜落到秦國的東郡地區,後來找到這顆隕石的時候竟然發現上面刻著“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樣。秦始皇相當憤怒,又查不出是誰搞的鬼,最後下令把隕石墜落地附近的人全部誅殺!
以上就是藉助靈異事件進行造謠,還有藉助孩童之口進行謠言傳播的。
比如《水滸傳》中黃文炳為了加害宋江,寫了一首童謠進行傳播,內容為“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短短四句話卻把宋江要造反的意思表達的非常清楚,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小孩也容易記住。
在古代,由於讀書人不多,所以童謠具有傳播快、容易記的特點,“一兒習之,可為諸兒流佈;童時習之,可為終身體認。”
無目的造謠這種造謠其實也算不上造謠,屬於人們之間口口相傳,最後越傳越離譜,偏離了原本的事實。
比如晉人王嘉寫了一本《拾遺記》,裡面記載了大量的歷史奇聞怪談,很多內容都是作者聽來的,而告訴他的這個人也是聽來的,就這樣被越傳越離譜,最後就成了“千古謠言”了。
結束語謠言自古就有,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對於那些有目的造謠者,我們應該仔細甄別內容真假,不要盲從,也不要傳播沒有證實的內容,這樣就不會成為別人散佈謠言的“工具”了。
謠言從一人口中說出,一夜之間便遍及整個鄉鎮,不出一日,附近幾個縣已經傳遍,謠言傳播速度之快,是絕對難以想象的。
我老天爺,當時我家有個小賣部,平日賣不出去的罐頭,不到一小時賣空了。還是我爸爸腦子精明,謠言剛冒頭,便立即大批進貨,就連已經過期的罐頭都有人搶購,甚至有人怕買不到,願意出三倍價格購買,你說奇怪不奇怪。
一句謠言,救了罐頭廠和燈籠廠,八成謠言就是出自他們之口。
還有前幾年的“搶鹽”風波,天津衛的老百姓好像沒事幹了,從謠言冒頭不到三個小時,已經傳遍津門,大街小巷跟瘋了一般,到處搶鹽。
我的朋友不住打電話給我:“哥們,搶到鹽了嗎?不行讓伯伯(指我爸爸)給託託關係,給我們弄上幾包。”
我心說,幾包鹽,上百斤,能讓你們一家全變“燕巴虎兒”。結果不出三天,囤鹽這幫傻缺玩意兒傻眼了。
郭德綱在《槍斃任老道》中將這段編了進去,說“踏三山遊五嶽,恨天無把、恨地無環,代管天津及周邊各縣,真正大英雄王斯文”有個小弟不搶別的,搶了一大包鹽,老郭給出四個字的結論“沒文化唄!”
的確如此,古往今來,不論有沒有文化,只要謠言一冒頭,立即有人迎合,馬上有人傳播。當今有了某信、某博等聊天工具,一句謠言傳出,立即傳遍大江南北。
古人也一樣,儘管沒有這些現代化的玩意兒,但口口相傳,速度也不遜色現代。
乾隆年間的“叫魂案”,最初從江南傳出,不出幾天,便蔓延至大半個大清帝國。乾隆大為震怒,殺了多少人,才將謠言止住。
依我看來,乾隆皇帝做的對,不殺他幾個傳播謠言的禍首,是震懾不住蠢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