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aggieWu
-
2 # 吃喝玩樂團旅行
每個人內心中都不喜歡悲傷,也沒有天生就會有悲傷的人。有些人之所以會悲傷,應該是在後天環境中遇到過一些悲傷的事,或者是遇到過一些讓他悲傷的人,受到過悲傷的事情。
許多的事情,有的人會觸景生情,潸然淚下,情不自然,你可能不瞭解他。或許是他有一些傷心的事情沒有與你分享,許多傷心難過的事情總是藏在心頭,一個人默默的承受著,沒有人能體會到他內心的那份痛苦,一個人獨自悲傷。
沒有人喜歡悲傷。悲傷的人也想讓自己快樂起來,他自己也在不斷的為自己療傷,治癒。或許是等待一個機會,或許是等待一個人的出現,都能或許成為他內心悲傷的解藥。
人世若無悲傷事,人間便無悲傷人。
-
3 # 暖心理
跟那些逃避、壓抑自己負面感受的人相比,還有一些人會沉溺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中,不願意出來。那可能大家會覺得難以理解:沉浸在悲傷中,反覆看悲傷電影、聽悲傷歌曲然後淚流滿面,傷心不已。這一定是一種很痛苦很消耗的感覺,怎麼會有人喜歡這樣呢?為什麼要這樣?
這種行為背後是有心理原因的。只是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而不積極主動地去解決造成悲傷情緒的問題,很可能就是因為陷入了“習得性無助”之中。“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開啟,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所以透過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做的這個實驗可以看出來,你所說的這種沉浸在悲傷中的人,很有可能在他的早年經歷中,多次體驗到了無助和絕望,對於某些讓他難過的事情感到無能為力,不得不讓他沉浸在那種悲傷的情緒之中。這種事情經歷多了,他就漸漸的形成了他應對現實問題的方式,就像那隻多次被電擊,主觀上失去了逃走能力的狗一樣。他們在無意識之中深深地相信著:我怎麼做都沒有用,我的世界就是如此絕望。其實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長大了,完全有能力或者藉助別人的幫助去應對現實的困境,不用困在悲傷的情緒中了。
-
4 # 老章講故事
這個現象在人的不同時期有不同叫法。年少青春期,最情感和學識達到一個有自我見解的程度,這個時候如果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內心的想法,我們就會多愁善感起來。如果有時間一起聊聊天。。
不明白為什麼喜歡所以悲傷的事物,能看哭的電影,旋律憂傷的歌曲,努力尋找所有能夠讓自己傷感起來的影片、圖片,當某個片段虐到自己,就反反覆覆觀看到哭的心痛,最後看到麻木。這是什麼心理?
回覆列表
喜歡悲傷的事物,不代表你是一個悲觀的人,這其實是很正常的。
從心理層面講,人喜歡傷感的電影,音樂和詩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你的悲傷情緒和生活壓力。
比如在看傷感的電影時,你會身臨其境感受到主角的悲傷的心理,從而引發了你的共鳴,讓你感覺你不是唯一的受苦者,這從一定程度上排解了你的悲傷情緒。
比如你在聽傷感的音樂,你汲取到的其實是很複雜的情感。悲傷的旋律和歌詞讓你回憶起過往的點滴,勾起了你的往事。但是不只是痛苦的往事,也有快樂的事。人悲傷的情緒比快樂的情緒要持續的久,你在回想自己悲傷的經歷後,反而會生出溫暖,懷舊和安詳的心理。讓你有種出世的淡然,讓你有從悲傷中解脫出來的快感。
比如悲傷的詩詞,就及其容易引發人的興趣和喜愛。像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讓你讀來也別有一番韻味吧,所以怎能不愛上它,不對它成癮呢。
同樣,我也喜歡悲傷的事物。因為它們比快樂的更有內涵,更具層次。我比較喜歡的一部電影《入殮師》,就是一部悲傷的電影,但是我在看的同時,汲取到很多溫暖的力量。影片中,男主人公用大提琴拉的曲子,傷感有力,配上大提琴的低沉,把他的悲傷和追憶向你緩緩道來,讓你生出無數感動。
從這以上幾點來說悲傷的事物可以舒緩你的情緒,可以讓你追憶曾經的快樂,讓你產生安詳的心理。它也可以能引發你的興趣,成為你的愛好,只要你樹立對它能正確的認識,它就能變成你欣賞的美好事物。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