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文亦物

    古建築掃盲:神奇的夔(kui)龍

    實際上,夔龍還叫做草龍,最初期只是商周青銅器上的一種普通紋樣而已,後來被引進到古建築上做了彩繪裝飾圖案。

    夔,即近似龍的一種動物,說它是龍它也不是,說不是吧,又帶著點類似。有不少典籍裡面記載它是一種蛇狀怪物,而《山海經 大荒東經》曾寫過這種神奇的怪獸,說它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也就是說,它是像牛一樣的怪物,青蒼色身體,僅有一條腿,伴隨風雨,叫起來像雷聲,這個樣子大家自行腦補。

    它被用在古建築上,最早開始於戰國,距今約2000多年;明清王朝,彩繪氾濫起來,它也就越用越多,而《清式營造則例》更是對夔龍做了細緻的說明,說它是“用槓子草畫成的程式化之龍”,它也最終從一直獨腳牛變為了植物花草,後來又變成了龍形。

  • 2 # 鴻哥iouyh福小鋪

    夔龍,牛狀,通體黑色,沒有角,有一足,光芒如同日月,聲音好似響雷,挾水帶風雨,也就是所謂的龍行有雨。

    它是被記載在《山海經。大荒東經》,生活在流波山的一種異獸,流波山據說是位於渤海的翼東山嶺,在民間被分為四時之龍,對應春天。

    應用於青銅器是在商周有據可查。

    至於建築嘛,夔龍紋早就通用,但明代的景德鎮使得其應用更加普遍廣泛,可查證應該是在明清建築方面,至於宋元時期,呵呵,可能就是紋路的使用吧。

    個人所知有限,不對之處請不吝賜教。

  • 3 # 樂樂愛收藏

    《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由此可見夔是一種想象出來的單足神獸,呈現出龍的萌芽期時的形態。而後來許多古籍文獻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其實這並不矛盾,它們都是神話龍早期的形態,而且有一定的延續性。後來直接就稱為夔龍,也稱“草龍”。

    夔龍紋是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主要紋飾之一,而且廣泛用於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墓室的壁畫等建築構件上。還有在商代的玉器,陶器也有印夔龍紋裝飾的。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從宋代以後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龍。瓷器上的夔龍紋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瓷器上。而且在明清時期,夔龍紋飾的運用更加廣泛,不僅在瓷器上也普遍用於木構件,以及木雕,還有文房四寶等等,總之用途非常廣。而且在一些清代的官府文書的邊框紋飾上也有采用夔龍紋印製。

  • 4 # 關東俠客

    《山海經大荒經》中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壯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曾之骨,聲回五百里以威天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夔,神魅也,一足踔而行。在出土的商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是主要紋飾之一。《山海經》中記載了許多珍禽異獸,有些動物現在還有,些滅絕時間不態長,更多的動物只是記載在古典文獻中。說明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很多動物都被人類消滅掉了。比如美洲大陸史前大型猛獸在一兩萬年前被原始人類滅絕。所以,《山海經》中的很多動物是存在的,後來被人類消滅了。《黃帝內傳》:"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一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古代文獻記載的數字多誇張不必信,但八十面鼓可能是真的,得抓捕多少夔牛才能做成八十面鼓。這裡夔龍和夔牛似乎是一種動物。此如南韓人繼承了中國宋代文化,南韓人把耕牛就稱作耕龍。至於說是一足可能是年代久遠,記載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根號101.2036的值是多少,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