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到好多人回答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問題喜歡用“中國人的民族性”“農耕民族性格”,感覺十分奇怪,儘管文化有它的傳承,但時代不經常在變嗎?
5
回覆列表
  • 1 # 島上礁石1

    民族性格是一個民族穩定的文化精神型態,但它的穩定是相對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面孔”。它是一個動態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淤積”,它的形成和變化,是和社會的狀態、社會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的,是一種“歷史現象”。周以前的一段歷史,雖沒有多少史料支撐,但根據典籍記錄和傳說,大致可以知道那是一段以“禮”為社會行準則社會,“禮”和現在的“理”的意思差不多,起碼包含了“理”的意思,所以才出現了禪讓王位的事情。那時候的“民族性格”,應該溫良的成份很大。到了秦朝,民族性格應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秦始皇登基、李斯宰相銳意改革,東征西殺,創立了大一統的政權,此以後,殘忍暴力麻木順從,漸漸佔了“民族性格”裡的很大部分。再以後,民族進入了“多災多難”模式,上壓下亂,小災不斷,大難常見,一浪未平,一波又起,這種社會狀況,難免涵養了民族性格中乖戾

    輕賤以及其他負面的氣質,以致魯迅筆下出現了眾多的具有民族性格的典型人物——孔乙己、祥林嫂、趙太爺一類的人物。

    是否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民族性格”,人們是持懷疑態度的。時代中,典型的民族性格,必定是同時代中人們熟悉的的人物,在這些性格中人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書籍中、文學作品中出現幾百前的所謂具有“民族性格”的歷史人物,現在的年輕人眼裡一定有一些陌生,不是對這個人物的陌生,而是對這類人物所承載的文化的陌生,這說明“民族性格”是隨著時代“漂移”,過去的“民族性格”與現實有了距離。

    民族性格,不是民族一個階層或者大多數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徵,而是所有階層整體性格的積聚和抽象。民族性格不是哪一個人物的文化內涵,不是哪一個帝王,哪一個大臣,哪一個農民,哪一個工匠,哪一個小女子,哪一個大男人;民族性格是他們的集合的文化特徵,叫人們透過它們可以看到這個民族精神特質的東西,是這個民族所獨有的東西,諸如“勤勞”、“勇敢”、“善良”等等,不是民族性格,儘管它確實存在,但這些是幾乎一切民族都具有的品質,所以它們不具有“獨特性”,不能納入“民族性格”。

    當然,就一個古老的民族來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性格”、民族的精神輪廓是長期存在的。但它不是永恆存在的,儘管它可能存在一千年、一萬年,。人類的終極,是走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地球村”民族。那個時候沒有了“民族”的概念,大家都是“地球民”。

  • 2 # 趙小明心理團隊

    巨嬰這個詞是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發明出來用來描述人格障礙的。中國心理圈有個別學藝不精,並別有用心的人。專門把這個詞引入之後特指中國。那些整天,指責華人是巨嬰的人,不是學藝不精。就是故意使壞。

    巨嬰這個詞是對華人的汙名化,就如同一百年前,說自己是東亞病夫一樣的幼稚。華人的人格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都是健康的。甚至比不少國家的人格要好的多。請大家自覺抵制巨嬰這個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拳超人》:請問如果豬神吞了殭屍男,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