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畫畫的畫wow

    諸葛亮死後把兵權交給了楊儀。

    諸葛亮死後,他把兵權交給了跟魏延有矛盾的部將楊儀,利用楊儀與魏延的矛盾,去逼有“反骨”的魏延,最終除掉了魏延,使其“口願”得逞,仍是神機妙算之人。魏延一生英雄,終於沒有逃過諸葛亮的“陷阱”,而做了刀下之鬼。魏延原本忠勇,敢於直見,不怕得罪領導,在上級面前又不善變通,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第一次出師北伐時,諸葛亮曾一度重用了魏延,任命他為“前督部”,加封魏延為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權位在其他將領之上。為了表白自己對蜀漢政權的忠心,為了展示自己對用兵之法的領悟,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兵分兩路,一路由諸葛亮從正面進攻,一路由他親率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出奇兵偷襲長安”。這一妙策雖然有很大風險,但是能起到夠建立奇功的效果,而且能夠速戰速決,況且魏延不怕犧牲,甘願冒死深入敵軍腹地,是何等的膽識,是何等的英雄。這一策略與二十年前諸葛亮在隆中時提出的入主中原的設想不謀而合,按理說諸葛亮應該說“正合我意”才對,可是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表面上是因為風險太大,實際上還是怕魏延趁機謀反。一片忠心被諸葛亮當成“驢肝肺”,這讓魏延有些灰心喪氣,“怏怏不悅”。

    在以後的幾次出征中,魏延的工作積極性都不是很高,甚至以消極怠戰來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不滿。在與魏國名將張河對陣時,需要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死戰”才行,諸葛亮“以目視魏延”,意思是讓魏延去迎戰,但是魏延想到諸葛亮對他的歷次不公和不平,用“低頭不語”做出了拒絕。實事求是的說,魏延對諸葛亮的領導能力是有意見的,倔強的性格使他常常以好發牢騷、消極對抗的形式發洩對諸葛亮的不滿,而這又加深了諸葛亮對他的內心嫉恨。魏延唆使陳式違犯軍紀後,諸葛亮本應將二人全部處斬,但考慮到軍中非常需要像魏延一樣有才幹的將領,只殺了陳式,殺雞儆猴,也算是對魏延的一種容忍和警告。廖化追趕司馬懿,獲其金盔,被錄為頭功。魏延認為不公平,心中不悅,口出怨言,諸葛亮裝作不知,這表明諸葛亮已對魏延暗含殺機,只是時機不成熟而已。

    從投奔劉備以來,魏延從來就沒有想過謀反,事事維護大局。諸葛亮死後把兵權交給了文官楊儀,由楊儀統率全軍。作為蜀營中資歷最久、武功最強、官階最高的前軍主將魏延,當然心裡不願意,接到從前線退兵的命令時總共說過兩句話,一句是“丞相雖死,但某還活著!豈可因一人之死廢國家大事?”一句是“楊儀何等人也?大丈夫豈可被書生所制?”第一句話的意思無非就是:要繼續率軍北伐,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後一句則體現出功勳卓著的魏將軍瞧不起楊儀這種無能之輩,根本不願意為其所左右而已,其實質不過是蜀國文臣武將之間的權力之爭,絲毫沒有顯露出任何謀反的跡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蘿蔔絲青團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