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觀粉碎機
-
2 # 人渣嘯西風
明代的繡春刀僅僅記載於文字中,《春眀夢餘録》卷六十三記載:
按:錦衣衞堂上官,每駕出,則戎裝、帶繡春刀扈從。繡春刀極小,然非上賜則不敢佩也。其校尉皆衣濟,遜其名,仍元舊也。可以看到,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繡春刀是御賜才可以佩戴的刀,這就導致繡春刀有資格佩戴的人很少。比如《大明會典》記載:
凡大朝賀,(皇上)御殿。掌領侍衛官、俱鳳翅盔、鎖子甲、懸金牌、佩繡春刀,一員侍殿內東,一員侍殿內西。勳衛分立於其下、少後。錦衣衛正直指揮一員、懸金牌、侍於殿內簾右。千戶六員、具朝服、侍於殿門外右簷下。捲簾百戶二員、候(皇帝)駕至、捲簾畢、出、同千戶侍立。傳鳴鞭百戶四員、立於殿門外、及丹陛上下、接傳鳴鞭。即便大朝賀的時候也只有兩名掌領侍衛官才有資格佩戴繡春刀。下面的錦衣衛正直以及千戶都沒資格佩戴。而繡春刀並無圖樣流傳,即便古畫中有錦衣衛已經各大要員佩刀的形象,但是他們佩戴的刀均不相同,根本不知道誰佩戴的才是繡春刀,或者這幅畫裡到底有沒有繡春刀都無法確定。所以除非正好出土一個明代要員的墓,墓裡面寫御賜繡春刀,不然根本沒法知道繡春刀到底長啥樣。
樓上大V三觀粉碎機提到戚家刀,這裡我要糾正一下,根本沒有戚家刀。戚繼光沒有發明任何刀。我們首先看戚繼光寫的《練兵實紀》裡所用的腰刀是什麼款式。
我們再看看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館的畫於明代的《出警入蹕圖》。
仔細看看圖上所畫的腰刀,外形和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腰刀插圖可以說沒有什麼差別。《出警入蹕圖》所描繪的是明嘉靖十七年,明世宗出京謁祖陵時的情形。嘉靖十七年戚繼光還只有十歲,不能說這種腰刀是十歲的戚繼光發明的吧?如果覺得畫像描繪的不夠寫實,那麼還有實物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了一把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個字的腰刀,被認為就是戚繼光的佩刀。
這把刀就在國家博物館,誰都能去看。這把刀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時製造的。可以說是標準的“戚家刀”了吧。但是這把腰刀是標準的雁翎刀形制,最早出現於遼金時期,南宋就有少量佩戴,後來元代蒙古人喜歡雁翎刀,最終在明清時期變為官刀標準式樣。跟日本刀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
3 # HUAERDD
中國境內沒有好的鐵礦石,自古以來就煉不出好鐵,也就沒啥好的戰刀,直到民國還是大片刀。 歷史上的鑌鐵 是最好的兵器材料,和黃金價格相當了, 是從西域進口到中國的。 日本刀,大馬士革刀都是流線型的刀身,製造工藝和設計都遠超中國! 在冶煉這塊,中國真沒啥可吹的
回覆列表
明朝最具代表的刀應該是戚繼光在抗倭時候所特製的“倭式腰刀”,俗稱“戚家刀”。而“繡春刀”更類似一種身份象徵,就如果清朝的“黃馬褂”,“頂戴花翎”一樣,平時都是上香供著的,又不砍瓜切菜,哪裡是名刀了?
“繡春刀”的名字最早來源於南宋高定子《繡春園記》中,“繡衣春當霄漢立,彩服日向庭闈趨”之句,所以到了明朝,對於有功勞的,或者品階比較高的錦衣衛、御林軍,皇帝都會賜予“繡春刀”以示皇恩。所以這玩意僅僅只是代表著榮耀的象徵,並不實用,更談上不名刀了。
而明朝比較出名的刀,或者說真正“殺人不見血”的刀,“戚家刀”算是比較有名的之一。顧名思義,戚家刀就是戚繼光在抗倭期間,針對明軍無有效兵器可針對倭寇倭刀而特別製作出來第一種刀。之後,“戚家刀”隨著戚家軍在東南的大獲全勝以及以一萬人拿下十幾萬首級數的恐怖對比而聲名遠端,終於成為了明朝有名的名刀。
不過我們這裡要注意的,不管是“繡春刀”還是“戚家刀”,都是根據日本的倭刀所改變而來的,繡春刀基本就是畫了個日本倭刀的形,而“戚家刀”則在“刃硬的嵌鋼結構“等技術上的處理優於日本倭刀,才令”戚家刀“成名。不過明朝典籍中並沒有”戚家刀“的說法,只是戚繼光自己說過怎麼針對倭寇倭刀而造的改進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