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讀古文
-
2 # 軟萌小兔嘰
施一公是結構生物學家,主要研究手段――冷凍電鏡。2017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就頒給了三位開發冷凍電鏡技術的科學家,因為冷凍電鏡將生命科學帶入了新紀元,讓大家看清了以往看不見的蛋白。施一公就是在這個新紀元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學者。他在細胞凋亡、大分子機器、膜蛋白研究領域國際領先,曾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談家禎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等多個國內外大獎。他“一身三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08年,施一公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工作,全職回到國內,2009~2016年期間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5年起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至今。在他的治下,清華生科院有了長足進步,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清華大學的生命科學學科獨立實驗室從40多個增加到了100多個。同時,他的學生一個個在國際生物學界嶄露頭角。在施一公之前,發國際頂級期刊CNS(Cell,Nature和Science)對於中國學者來說是“魚躍龍門”。到了施一公,發CNS易如反掌。不僅一年能發很多篇,能在2016年8月26日同期發兩篇姊妹論文在Science上,還能在這些期刊上發一個主題(剪接體)的連載。施一公告訴年輕人,想真正做到拔尖創新、立志將研究做到世界前沿,所有的知識內容都用得上。比如2013年的他還在看中學物理。木瓜君也是經歷了多年的科學研究才體會到這一點。無奈作為綜合大學標準生科院的配置,當年高等數學和大學物理從內容到師資,都是最低“版本”。這樣培養的科研人員如果想做交叉學科的研究,會發現本科低年級學的課程不對路。而一些世界名校的課程設定卻能讓學生融會貫通。他們為更高深的科研,打好了基礎。其實當初為中國高等教育設定課程的也都是學界泰斗,但往往只侷限於本領域。能夠跨界看到這種缺陷的,也就是施一公。擴充套件資料:施一公的人物評價:2008年2月,已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辭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在海外華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魯白說:“他是海外華人歸國的典範和榜樣”。由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等主辦的“2013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推選活動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曉,施一公為10位獲獎者之一。“他是聞名世界的結構生物學家,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組研究進展不斷: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進展,為揭示生命現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他運用X-射線晶體學手段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為開發新型抗癌、預防老年痴呆的藥物提供了重要線索……2013年也是他收穫榮譽的一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雙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學生愛戴。他就是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施一公。”在美國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後來還放棄了美國國籍。他的歸來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誌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施一公
回覆列表
施一公是結構生物學家,主要研究手段——冷凍電鏡。2017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就頒給了三位開發冷凍電鏡技術的科學家,因為冷凍電鏡將生命科學帶入了新紀元,讓大家看清了以往看不見的蛋白。施一公就是在這個新紀元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學者。
他在細胞凋亡、大分子機器、膜蛋白研究領域國際領先,曾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談家禎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等多個國內外大獎。他“一身三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