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念遠

    《人間詞話》是一本詞學理論著作,不是詩詞賞析。

    詞學理論屬於文學理論的一種,文學理論只針對文學的基本原理、概念、範疇等,雖然也會以相關作品作參考,但作品不是主要,主要的是揭示文學規矩。文學理論是圍繞作品、作家、世界和讀者來進行研究,是一個大的互動範圍。只解讀具體作品的,那叫賞析。

    《人間詞話》作為詞學理論,列舉一些作品只是為了說明引證作者觀點的,如果要展開進行解讀,那屬於詩詞賞析該做的事,這兩者要分清。

  • 2 # 寒榮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是一部關於“詞”這種文學體裁的文藝理論專著,同時也是中國自劉勰《文心雕龍》之後又一古典美學巨構。王國維先生用六十四則中國古代學者傳統的筆記,梳理出了中國唐末五代以來漸為大端的詞這一文體的美學。《人間詞話》不是對某個時期或某人某部作品的美學鑑賞和分析,它是一部詞學理論專著,所例舉的詞只是為理論服務,透過例舉的詞讓讀者更加清晰地理解其美學概念。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詞學研究,避免了傳統的“文以載道”的思維慣性,又繞開了性情如袁枚、博贍如章學誠也未能免俗的“才學識”論,直取人性之本真。王國維冀圖以上古與中古之詩的“簡”與“真”約束詞之寫作的過度形式化,又以“境界”構成詞之品鑑的階次,再以“格局”豐滿詞之美學的表達力,實在是真率而奇妙的遠見卓識。你看《人間詞話•上卷》“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有我之境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無我之境界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四、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雖寫實,亦理想家也。 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六、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七、`紅杏枝頭春意鬧。’

    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雲破月來花弄影。’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寶簾閒掛小銀鉤’。

    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境界一詞,並非王國維獨創,然而學問的漸進與審美的漸進自此乃成一途,正是自王國維“境界”美學提出開始。

    相較而言,意象、意境與境界最大的區別是“境界”一詞的立體性與審美層次的清晰。“境界”說更為立體而飽滿了。

    《人間詞話》上卷第二十六則: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怎樣種出更營養,更綠色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