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搞笑翻車現場

    通道分為甬道、墓道和神道

    皇陵的通道其實嚴格來說應該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神道,這個是修築在皇陵外圍的地面通道。我們看《東方帝王谷》(央視的一部紀錄片,想看的同學可以搜尋一下)裡面的皇陵,大部分的皇陵都修築在半山坡,從山腳到達半山坡的這一段距離會修建一條通道,叫做神道。神道兩邊一般會設定神甬,常見的有文武官員、牛羊馬狗等,有些皇陵的神道特別寬,可以讓兩輛馬車並排透過。

    從陵墓的外圍土方開始向內直到墓室門的這段通道稱作墓道,墓道一般在陵墓修築完成後會使用夯土進行封死,以免倒斗的同學進入。從墓室門開始到墓室(存放墓主人棺槨)的這段通道被稱作為甬道,甬道在陵墓的墓室門上鎖之後也就隨之封死了。

    為什麼要修築通道

    首先來談談古代皇陵的修築方式,比較原始的方式就是垂直挖坑,然後將墓主人的棺槨之間豎直落下安放之後,封土完成墓葬的過程。而為了防止倒鬥之人發現這個墓室並進行破壞性的發掘,一般這種陵墓是不設墓碑和墓誌銘的,這也就解釋了目前好多戰國時期的諸侯陵墓還沒有被發現墓址的原因。

    隨著時間點的推移,封建王朝的帝王們對於墓葬的問題越來越重視,於是就開始選擇一些風水較好的山坡作為自己的墓址,而且在身前就大興徭役進行修建皇陵。這個時候就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挖掘方式了,而是需要民工鑿山進入山體內部,或者是山體底下修築陵墓的耳室、墓室等。

    這個時候需要有人進出陵墓,自然就要修築一條通道,而且皇陵基本上是在皇帝還沒有殯天的時候修築好的,沒有通道,如何將皇帝的遺體安放到墓室下葬呢?

    為什麼要修墓室門

    其實通道還有一個說法,古人相信天,皇帝就是天的兒子,所以他們相信人死之後靈魂照樣能夠生存於世,但是這個時候皇陵就成了新的“寢宮”,靈魂要進出就需要有通道可以走,因此通道有的時候也被稱作天道。

    那麼修築通道成了必要的事情,為了防止外面的人進來,必定要在甬道的盡頭修一道墓室門。之後安放帝王棺槨的人就會將墓室門關好,之後透過門外的墓道,一邊封土一邊退出皇陵,直到整個皇陵被封死。通常情況下,這些民工只會有一個結果,統治者為了皇陵通道的位置不外洩就會選擇將民工全部殺死滅口,更有甚者會直接被埋在墓道中給皇帝陪葬。

  • 2 # 沅汰

    修墓門墓道和想不想被盜一點關係沒有。難道墓門墓道是為盜墓賊修的,為了給他們引路?

    墓門墓道一是為了方便下葬,二是作為陵墓的規制用來表明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左傳》記載,一代霸主晉文公幫周王室平息了王子帶之亂,“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請隧,弗許。曰,王章也。”晉文公想任借自己的功勞向周襄王請求在自己死後的陵幕裡能以隧道為墓道。周襄王婉拒了,說這是王的葬儀。諸候的葬制墓道是祼露在外的,不能是隧道。

    古人防盜墓應該說是想得很全面了,漢文帝的臣子張釋之的防盜法一針見血。漢文帝霸陵應該說是西漢帝陵裡比較特殊的一個,霸陵是崖洞墓,“因其山,不起墳”。漢文帝為什麼要修這樣的陵墓呢?文帝自己說過的話可以作為解釋。有一次漢文帝與臣子們感嘆富貴無常,顧謂群臣說“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紵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意思就是說,如果我以北山之石作為外槨,把紵麻等填在縫隙裡,然後用漆粘合,那麼誰還能開啟?

    張釋之的回答是“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張釋之的意思是說,如果陵墓棺槨裡有讓人起貪慾的珍寶,既便像山一樣堅固也能被開啟;如果沒有什麼能勾起人慾望的東西,沒有石槨盜墓賊也沒興趣開啟。

    可惜漢文帝沒有聽從張釋之的勸諫。《晉書》記載三秦人盜霸陵,多獲珍寶,晉愍帝司馬鄴也覺得驚訝,問“漢陵中物何乃多耶?!”

    漢文帝所謂的薄葬,從葬用瓦器看來並不是真的,正因為內中多珍寶,所以不管多麼堅固霸陵還是被盜了。

  • 3 # 史海爛柯人

    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問題,裡面也涉及到一些墓葬知識。本來打算休息了,但看到這個題目,還是決定放棄午休,簡單地做一下回答。

    皇陵,之稱,當是自有皇帝之稱後才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故不再稱“王”,而稱皇帝,自己作為始皇帝,期望秦的江山永固,以後秦二世的稱謂也是這麼來的。但秦始皇之前,商周時期的帝王,也是有陵的,如果不深究,也可以統稱為帝王陵墓。

    中國古代陵墓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最初的王陵是不設封土的,只是大型的土坑豎穴墓,通俗地講,就是從地表往下挖深坑,然後放棺槨。但在實際操作中,人的身高總是有限的,為了方便取土後以後下葬,便需要在一側或幾側挖斜坡,這些斜坡,像是通往墓室的道路一樣,所以稱為“墓道”。

    有階級,便有等級,有等級便有制度,這便是古代的禮制。以商代大型墓葬為例,有帶有一條墓道的,有兩條墓道的,有三條墓道的,還有四條墓道的,等級越高,墓道的條數也就越多。商王的墓大多都是採用四條墓道,考古學中也稱其為“亞字型墓”。

    周代的墓葬同商代的模式大體一致,但四條墓道的比較少。到秦始皇時,其帝陵的規模已經十分龐大,陵園制度也建立起來。陵墓的營建也更為講究,為了防盜,在地宮(即墓室)周圍還舍友十分堅硬的夯土,夯土之上還有高大的封土。由於中國古代素有“事死如事生”的傳統,所以墓室的營建也是仿照現實生活的生活場景來設定,一些不能完全一致的,則儘量向生活場景靠攏。下面要談的墓門,便是這樣。

    棺槨下葬後,其實墓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了,但為了凸顯陵墓(普通墓葬也是如此),使其更向生活場景靠攏,所以又在墓道與墓室間設有墓門。另外,隨著後世夫妻合葬墓的流行,先行去世的一方下葬多年後,另一方才死亡的現象十分普遍,而在合葬時,便需要再挖開封土,開啟墓門,將後死一方的屍骨埋入墓室。所以說,墓門與墓道,並不是都使用一次便失去作用。

    墓道與墓門的設定,既是禮制性的設施,也具有實用性功能,絕非提問者所說的什麼“方便盜墓”。相反,為了防止墓葬被盜,有些墓門還建的非常厚實。以上是用一種比較粗淺的方式來進行解答,並未面面俱到,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留言討論。我再進行解答,或與大家商議,以促進共同學習交流。

  • 4 # 無才補天

    墓門和墓道是建造陵墓時候的需要,待墓主入葬之後,都是封死的,而不是像小說裡寫的,找到機關就能開啟墓門,更扯的是,找到機關,還能有離開陵墓的捷徑,陵墓是給死者造的,留生路坐什麼。前些年開啟的明朝梁莊王墓,莊王王妃需要和莊王合葬,就是暴力撞開的石頭墓門,莊王妃入葬後,應該是工匠不好修復撞壞的石頭墓門,用了一扇木門代替。總的來說,墓門和墓道是必須的,墓門和墓道甚至是有規制的,代表著不同的等級,但墓門和墓道在墓主入葬後就封死了,盜墓賊是不會選擇墓門墓道進去盜掘的,封死的墓門和墓道比其他地方更堅固,只有考古的才沿著墓門墓道發掘。

  • 5 # 師說歷史

    1、古人講究視死如生。活著的時候有的,死之後都會有的。

    所以大的方面,陵園要按照都城的模式設計;中的方面,墓室要有門,有通道,墓室前要有院子等;小的方面,夫妻要合葬,要有陪葬品;等等。

    2、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夫妻是要合葬的,但也有很少部分地區不合葬。

    皇帝和皇后多數不會同時間段死亡,一個先死,另一各未來還要埋進去的,留個通道和門,方便後續使用,不用把整個墳墓都給掀了。門和通道具有實用功能。

    圖:墓主人和三位夫人合葬墓

    3、皇帝和皇后合葬之後,墓室門一般就封死了。

    墓室門一般是用堅固的石頭製作,非常厚重,裡面設定機關用石頭頂住,或者澆灌銅水,把整個墓室門焊死,也有其他很多手段。總是是非常堅固,很難從外面開啟。

    4、盜墓的一般不會走墓室門,太難了,多是從底部或頂部直接打盜洞通往墓室的。多數情況下,只有考古的,才會透過通道和墓室門進入墓室。

    圖:魯元公主墓的盜洞

  • 6 # Mrchai162322679

    我說個最簡單的吧,一般陵墓都是皇帝在世就開始修了,要修很久的,這麼大的陵墓沒有通道,東西怎麼搬進去?皇帝駕崩了怎麼放進去?那麼,有了通道總得弄個門吧,不然直接開啟算什麼?這是實用功能,文化含義就不多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共享員工未來的趨勢和獲客方向的定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