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懶散叔叔

    曲藝主要是“說唱藝術”,其中唱腔類的根據唱腔特點、曲風型別、甚至發音方式等分為幾個甚至多個流派,各領風騷;而相聲雖都是用嘴說話,卻也因地域、文化、以及表演風格的不同,有自己的派系風格。

    比如按地域就可分為北派相聲和南派相聲,近幾年透過春晚,大家還見識到了臺灣相聲。而我們最熟悉的北派相聲,根據表演風格和甩包袱特點也分為幾個流派,《江湖叢談》中記述“張三祿乃相聲始創藝人之一,其後相聲派分為三大派,一為朱派(朱紹文),二為阿派(阿彥濤),三為沈派(沈春和)”。

    近代相聲根據表演風格還分為馬派(馬三立)、候派(侯寶林)、常派(常連安)等等,各有特色,爭芳鬥豔,常聽相聲的老觀眾都能區分的清。

    筆者曾在北京德雲社和天津民俗文化街,都聽過劇場相聲,說實話區別還是挺大的。德雲社的相聲在全國都非常叫座,可在天津卻褒貶不一,也是這個原因。

  • 2 # 文人草堂

    先說,什麼叫流派?

    流派,最早指的就是河水的支流,比如黃河支流萬千,每一條都有不同的流淌形態,這便是流派最初的含義。

    對於曲藝裡面的流派,其實,就是表演的風格。如果這樣看的話,相聲,應該算是有著流派之分的。

    說白了,曾經的八德也好,後面的馬三立、常寶堃、侯寶林也好,就像一棵棵參天大樹在那立著,然後才會生長出各式各樣的枝幹,向四面延伸,可無論怎樣拓展,都始終離不開主樹幹,因為,營養都是靠著他來供給。

    先說大家最熟悉的侯寶林大師,他的表演風格,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溫文爾雅,頗有儒將風範,侯大師善於模仿各種方言、市聲,特別是各類的唱段柳活。他的表演,神態灑脫,寓莊於諧,絕對是雅俗共賞的典範。

    之後,就是馬三立先生,他的表演風格,平易近人,語言包袱使起來含蓄、幽默,張弛有度,不會讓觀眾覺得是在聽相聲,而只是在家門口,巷子裡,大夥圍在一起,插科打諢的嘮嗑而已。

    比如他後期的“逗你玩”、“撓一撓”,等等的小段,真可謂使得爐火純青 。觀眾見到馬三立,就像看到一個可愛的老頭到你家裡做客,嘮著家常。這種小段,其實就是所謂的“墊話”,可像老頭墊得那麼順溜,那麼親切,恐怕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郭德綱現在的相聲作品,每一段開頭,也和觀眾嘮嗑,使得墊話也很可樂,但是,畢竟年紀在那兒呢,總有些鋒芒在裡面。

    最後,就是常氏相聲,說實話,如今常氏相聲稍顯沒落,想當年小蘑菇常寶堃,可謂風格獨特,他的相聲,大量借鑑了說唱曲藝、話劇等表演形式,逐漸形成語言包袱通俗流暢,舞臺效果詼諧風趣的表演風格,以自然、生動的語言,帶動觀眾的熱情,模仿人物活靈活現。

    可惜,常先生英年早逝,之後的常氏相聲日漸式微,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一輩兒的,常氏相聲藝術傳人,不能不讓人唏噓。

    而如今,最紅火的相聲演員,當屬相聲草根王郭德綱。老郭的表演風格,自成流派,你可以在他的相聲作品裡面,找到上面三位老藝術家的影子,但每一段唱腔,每一段墊活,都有老郭自己的風格。

  • 3 # 相聲苗力群

    不完全認同

    相聲早期有清門與渾門之分。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化,清、渾合流。

    至今,相聲表面上已經沒有流派。我認為這也是一個更復雜的開始。

    人們總說京派相聲,津派相聲。其表演風格還是有區別的。

    再有就是常家,侯家,馬家表演風格各成一派。所以總有人稱之為常派,侯派,馬派。

    還有體制內與體制外的主流與非主流之分。

    還有不得不提一句,“專業”與“業餘”之分!

    既然沒有人立派,我覺得大家能好好相處最好。有那站隊的功夫,自己多練兩塊活多好!畢竟給你飯吃的是觀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歲的女生,想去當海乘,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