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85691732247
-
2 # 使用者9808976824925
《康熙字典》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由皇帝上諭的字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月初七,玄燁親令大學士、吏部尚書張玉書、陳廷敬二人為總閱官;王景全等27人為纂修官;翰林院侍讀陳世倌為纂修兼校刊官。在上諭中,玄燁對纂編字典的意義、方法、要點作了詳盡而有原則的指導,參與編纂的30人歷時六載,終於完成了這項工程浩大的鉅著,成書後,由英武殿刻印,世稱“殿本”。
為了收藏這本距今百多年的老字典,我耗費追蹤了一個多星期。”4月19日,家住遵義市區的古物收藏愛好者楊光貴介紹,他家有一本較老的《康熙字典》,出版於100多年前。
當日,楊光貴從家中一個木箱裡,拿出了本有著濃厚歷史感的《康熙字典》,字典外套是草綠綢布包裝,正本字典厚約10釐米,裡面紙張也變成黃色,字型是印刷體,繁體字,豎面排列,檢索出的每一個字下方,均有細小字來介紹該字的註解、關聯通假字,以及有關的故事或典故。同時,在每頁的頂部,還有相關該字的篆字型,雖部分書頁略有破損,但字跡非常清晰,整本字典泛著古色古香的味道。
楊光貴稱,20年前,因修建公路需要,對一個座墳墓進行搬遷,在棺材裡發現一個牛皮包裹,開啟牛皮,裡面包裹著一層厚厚的防水臘紙,拆開蠟紙才看到是一本《康熙字典》。
“墓主的後輩稱,該墓已埋葬了50多年,由於儲存防水處理得較好,從棺材裡拿出這本字典時,字典紙張稍有點溼潤,還能翻看自如。”楊光貴說,為了能收藏到這本老《康熙字典》,他多次前往這墓主後人家裡,最終,如願收藏到這本古書。楊光貴嘆息說,他對古物的收藏愛好者,尤其對古書籍的收藏獨有情鍾,但不懂對古書籍該怎樣保護,運用太陽晾曬把該本古籍書烤乾,卻沒想到,烤乾後的許多書頁翹起了,外像十分難看。據瞭解,《康熙字典》是公元1710年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歷經六年集體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字典共收錄47035字,分為214個部首,共12集,每集再分上、中、下三卷,後出字書編者多奉之為圭臬,是研究中華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
都市新聞記者透過搜尋瞭解到,同文書局為中國清代末期民辦出版印刷機構,由廣東人徐鴻復、徐潤等人於光緒八年(1882)創立,設印刷廠於上海西華德路,有石印機12部,職工500名,是由華人自己集資創辦的第一家石印書局。石印是一種以石料為版材的平版印刷方法,可利用攝影方法制版。同文書局專用此法影印古籍。 所印書除《古今圖書整合》、 《二十四史》等大部頭書外,還有《佩文齋書畫譜》、《通鑑輯覽》、殿本《子史精華》、《康熙字典》、《快雪堂法書》等。1892~1894年曾為清廷按原大影印殿本《古今圖書整合》100 部,使同文書局在當時石印業中享有更高的聲譽,後期印書銷路不廣,積壓漸多,遂於1898年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