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射手座的老王

    倒易率失效是適用於膠捲的,它的定義也是和膠捲有關的。針對數碼相機,已經可以忽略這個問題了。

    首先我們得先明白什麼是倒易率,什麼又是倒易率失效。

    同樣的曝光量,在光圈和快門上有很多種組合,如果改變其中一個量,為了保證曝光量不變,勢必要改變另一個量。比如測光所得的曝光量為光圈f/8,快門1/125秒,我們為了得到一個更大的景深把光圈開大一檔調為f/5.6,那麼就要相應把快門調高一檔為1/250秒,使總的曝光量相等。同樣道理,如果我們把快門降低一檔為1/60秒,就要縮小一檔光圈調為f/11,保持相同曝光量。光圈值和快門速度的這種相互作用關係就是“倒易率”。

    倒易率失效現象是什麼呢?膠捲的曝光其實是膠片感光乳劑鹵化銀對光線的感應,這種感應也是有一定範圍的。超過這個範圍,曝光時間太短比如用頻閃燈,感光乳劑中的鹵化銀可能都來不及反應;曝光時間太長比如夜景長曝光,鹵化銀敏感度會下降,用倒易率得出的曝光時間已經無法達到正確曝光效果,這種情況就是倒易率失效。

    看看一些膠片相機的快門速度,多半限定在2秒-1/1000秒,除了技術上的限制,可能就是考慮到倒易率失效的情況,把快門速度儘量限定在倒易率正常範圍內。

    現在的數碼相機所用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相當於膠捲的作用,但完全是兩個概念。膠捲的感光是光化學反應,數碼相機的感光是光和電的轉換,感光技術完全不同。膠捲的倒易率失效是因為曝光時間超出了鹵化銀的正常感光反應範圍,而目前數碼相機的技術可能讓感光保持在可控範圍內,倒易率失效問題就幾乎不存在了。

  • 2 # 哎呀頂

    問題提出的“倒易率”應該是“倒易律”,一看問題可能有人誤以為問倒易的成敗機率,膠片時代的“倒易律”,通俗理解是:光圈與快門之間關係的規律,把握好這個規律就能正常曝光,而且相互之間進退剛好相反,你進一級我退一級,這樣的效果一樣的,因當時lSO的指數只有100,後來有了200,因此,光圈與快門成了鐵率關係。

    老一輩攝影人,都是用測光器進行光影測定,然後設定光圈及快門,後來變成了經驗,成了一般的規律性光圈與快門的組合,目前,數碼時代,照相機已經內測光及電腦計算曝光量,從而推薦不同的光圈和快門的組合方式供攝影選用,再也不需要背熟這些硬性組合,但是現在還有許多攝影人熱衷於古法泡製,因些經常在拍攝現場周圍經常聽見“光圈用多少?”,“速度呢?”相關的問題,雖然這些都是個人喜好無可厚非,但確實浪費了黑科技的力量。

    現代攝影技術的黑科技的確超越了人的視覺敏感度,lSO已經是上升到萬級別,甚至更高,微微光都可以拍攝了,至於光圈與快門關係倒易更是隨意,而且方案更多,原來的倒易律的所有理論及物理資料全交由電腦計算,根本無需再去死記硬背了。

    現在不是膠片時代,相機的感光Coms不再是化學感光,它已經可以將最原始的光源作初始的記錄寫成RAW格式,後期可以完全還原各種光源的特性和強度,因此,本人認為倒易律不再需要攝影人去分心了,好好構圖創作為上。

  • 3 # 全利88

    這問題現今關注的人少,拍攝相關的題材的更少。

    我大概試過,數碼時代,可能“倒易律”問題更嚴重了,而不是減少了。

    不管你是銀鹽還是光敏電子元件,總會有各自的限制,只能說,超過了一般普通的運用範圍,大家少有關心吧。

    所以,我只說結論,有興趣,自己去驗證不是難事。

    另,膠片年代,單反相機,可以做到與現今數碼一樣的快門引數,旁軸,大畫幅普通機身,受快門結構的限制(鏡間機械快門),大部分最快到1000分之一秒,另外有B門和T門(慢門)。大畫幅少有大光圈的,更著重小光圈,加之畫幅太大,所以曝光時間偏長的多,更在意倒易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玉靈膏用人參好還是西洋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