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職場中,或者在平時生活中跟人說話的時候,有時別人會問我們一個問題,讓我們跟他們描述一下自己知道的一個事情。比如昨天我跟同事在餐廳聊天的時候,忽然聊到了臺灣。對方知道我去過臺灣,但她沒去過,所以她就想讓聊聊臺灣的景象,想讓我談談對那裡的印象。像這種問題,我就容易被問住,不知道該怎麼聊比較好。
回覆列表
-
1 # 白話頻道
-
2 # 伊蘭微微
做了很久的管理,最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很多人下屬溝通時他們很難將一件事情說清楚。如今進入了自媒體,偶爾管理社群的時候,發現很多人同樣有這個毛病。
所以我覺得在職場上,將一件事說清楚,是做基本的技能。那麼,如何快速把一件事情說清楚呢?我個人認為,大多數問題可以分為三步來講清楚,就是分別講明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步:是什麼的問題。
在這一部裡,你首先要力求用一句話說明你的目的。比如,你跟一個同事合作有了問題,想讓領導幫你調解。那麼首先你就應該告訴他,我跟誰的合作有矛盾,我需要需要您的幫助。可是有些人在說這種事情的時候,往往先說對方做事如何差勁,自己做事情如何努力。領導一聽,或者以為你是打小報告的,或者以為你是來訴苦的,心裡就想著怎麼讓你的心平衡下來。
接著,我們來看第二步:為什麼的問題。
這一步就應該講清楚事情發生的根本原因。還是拿上面那個案例,工作矛盾需要調解,你先要用具體的事情來說明雙方的矛盾,然後做一個總結,你們合作不好是因為價值觀的問題,還是因為能力不匹配的問題。這樣有理有據的說法,很容易博得領導的信任。
最後一步,就是怎麼辦的問題。
你需要領導幫你調解工作上的矛盾,領導理解了,你不要等著領導來想辦法。你需要給領導兩種選擇,要麼是領導去做對方的工作,要麼是幫你換一個合作伙伴。更進一步,你可以在兩者之中,選出出一種更適合的辦法。
這三步之後,一件事情就說清楚了。
職場上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遵循這個原則來說話,需要注意的是,你說話的時候,要不帶情緒,保持客觀,這樣說出來領導更容易相信。
對於這種問題,你可以採用「結論+例子」的方式來回答。
❶ 先說結論
你可以先回想,臺灣之行給你留下最大的印象是哪個,有一個,就說一個,有兩個,就說兩個,最多說三個。假設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個印象就是臺灣的民眾素質普遍比較高,那麼對於這個事情, 你就可以在跟你朋友交流的時候,直接以結論的方式直接說出來。
❷ 再舉例子
臺灣之所以給你留下「民眾素質高」的印象,肯定是因為你在當地看到了某些事情,或者接觸了某些人。比如在臺灣的商場和地鐵站坐電動扶梯的時候,你發現人們會主動地站到扶梯的右邊排隊,留出左邊的位置給需要辦急事的人通行。這個例子,當然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臺灣民眾的素質。那麼當你在說完「民眾素質特別好」這個結論之後,接下來就可以順帶地把這個例子跟你的朋友講一個。一個結論,一個例子。你的論證就完成了,你的描述也豐滿了。
所以,這個「結論+例子」公式,就是我們在平時需要做一些描述性發言時可以採用的說話公式。
❸ 也可以只說例子
當然,在用這個公式講話時,如果你所舉的這個例子足夠有代表性,足夠能反映你所要傳遞給對方的那層意思,那麼你在回答對方問題的時候,即便不說前面的結論,光說一到兩個例子,也就可以了。
我可以給你舉個例子,最近《我不是藥神》不是挺火嗎?電影中,徐錚那個角色的原型名叫陸勇。當年崔永元曾經在節目中訪談過他。
在那個訪談的最後,小崔問到了陸勇在監獄的情況。小崔是有說話技巧的,他不直接問「你能跟我們描述一下里面的情況嗎」,而是問「那裡面的情況跟外界描述的一樣嗎」。陸勇是個聰明人,馬上明白小崔的意思,所以就開始描述監獄裡的情況。在他的回答中,我們就看不到他說沒結論,而是隻舉了一個例子,他就說:
「我只說一句話:冬天零下三四度,我用冷水洗澡,117天裡,我洗了43次冷水澡。」
至於這個例子背後想傳遞的是什麼意思,陸勇就讓聽眾自己去想。他這樣講話,不把話說透,反倒讓語言更有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