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經典通讀
-
2 # 漁樵故紙
可以幾乎肯定的說,這兩件事都發生過,不僅因為在《史記》中有關於這兩件事的明確記載,更在於,這兩件事雖然看似駭人聽聞,但其實是既符合戰國那個禮制崩潰後,整個社會無論集體還是個人,都不惜一切代價要求更強大的整體氛圍,也是符合人性的——君不見,即使是今日自詡高度法治文明的世界,以各種方式出賣親人朋友求得富貴的事依然層出不窮,而一些實現了升官發財夢想的人,免不了有一些與老婆有關的陰暗而殘忍的期待。吳起的所作所為,本質上跟他們並沒有區別。真相從來都不是溫情脈脈的。
天縱奇才,殺妻求將而破齊,建立了中國第一支特種部隊魏武卒,戰無不勝,在楚國施行法治改革,使楚國得以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聞楚喪膽的軍政天才吳起,同時就是一個殘忍薄行,貪財好色之人。
而之所以有人對此心存懷疑,大概是因為在儒家文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將能力和德行聯絡起來,而包括吳起在內的無數人用冰冷的事實告訴我們,德與才都非常重要,但這二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絡,也不構成成功的必要或充分條件。無德的天才和高尚的庸人,都是大量存在的。
有興趣的同志可以關注本人正在寫的資治通鑑故事會系列文章,與你共同走進歷史的深處,探尋隱藏在故事背後的人性。
-
3 # 卷舒風雲潤天地
是否事實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記載了吳起的這兩件事,我們可能會想當然覺得這是歷史真實,不過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火燒秦宮,先秦的歷史典籍基本損毀殆盡,司馬遷寫《史記》的資料來源有部分也是來自走基層採訪、聽故事,講述人思維是否清晰,故事是否被添油加醋了,無從知曉。估計這也是有些人覺得《史記》的某些記載看起來像小說的原因。司馬遷距離吳起近三百年,司馬光距離吳起一千四百年,他們的記載到底是故事還是事實,早已無從知曉。
是否得當一、殺妻求官
我們出於相信太史公的人品,暫且相信吳起確實殺妻求官、母喪不歸,那麼,這在吳起身處的時代該怎麼評判?《史記》記載“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將”,也就是說吳起殺妻這件事的結果是魯穆公相信了吳起,任用吳起為將。那麼殺妻在魯穆公那裡遠不如表忠心重要,在孔子的家鄉,國君的思維是這樣,足以證明,殺妻這事在當時不算德行有失。說句題外話,《三國演義》也有某人家裡沒糧,為了招待劉備,殺了自己的妻子割肉的情節。在我們看來,這絕對是泯滅人性的,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道德觀不同,忠君是第一位的。
更何況,在描述吳起殺妻求官時,司馬遷沒有評語,反倒是下一段“魯人或惡吳起曰:起之為人,猜忍人也……”,說的是魯華人詆譭吳起,好讓魯穆公不信任吳起。這也說明殺妻求官這事在當時沒有觸犯儒家道德標準,反倒是忠君的表現。
二、母喪不歸
再來討論吳起母喪不歸,《史記》原文是這樣:“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說的是吳起拜曾申為師,是儒家弟子,按儒家的規矩,父母死,兒子要回家守孝三年,這一條一直到清朝還是這樣。而當時的吳起以弱小的魯國軍力打敗了齊國,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回家三年再來的話無異於要從頭開始,注重仕途的他選擇不回去是正常反應。其實吳起母喪不歸的主要原因是“守孝三年”,而不是母親一點都不重要。用我們現在的道德標準來說也一樣,回家奔喪正常,守孝三年絕不可能。吳起因為這件事受人非議,也是因為這不符合儒家的規矩,吳起首先惹怒了師傅曾申,繼而才是眾人。
綜上所述,我以為吳起殺妻求官、母喪不歸如果是事實,殺妻求官符合當時儒家忠君的思想,母喪不歸不符合儒家的孝道,與今天的判斷標準不同。
回覆列表
據《史記》是如此記載的。
但是在春秋戰國那樣的年代,凡有血氣,皆有爭心。
那是一個道德乏力的年代,以當今的道德觀看,吳起簡直是畜生不如。
但是放在那個時代,這又算不得一件了不起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