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狄飛驚

    玄武門之變是唐初皇權激烈爭奪的一次總爆發。事變中,李世民除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退位,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那麼,他是如何善後的?

    狹義的玄武門之變,僅指李世民策劃、組織殺害李建成、李元吉的政治事件。但除掉李建成、李元吉,只是李世民整個計劃的第一步,李建成、李元吉各自勢力不小,尤其是太子黨有很多能人,當他們得知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薛萬徹等人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多人,急馳玄武門,向李世民發動進攻。

    此時,李世民一方人數處於下風,薛萬徹甚至準備進攻秦王府,直搗李世民的老巢,為太子和齊王報仇。關鍵時刻,尉遲恭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腦袋扔了出來,對方一看,頓時軍心大潰,作鳥獸散,李世民終於鞏固了玄武門之變的勝局。

    李世民趁熱打鐵,打著李建成、李元吉謀反的旗號,派人把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殺害,還從宗室中除籍。這些無辜的孩子,最大的剛剛成年,最小的還在蹣跚學步,就這樣被捲入皇權爭奪,一命嗚呼。

    李世民派去斬草除根的將領,打算將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全部親信誅殺殆盡,但被尉遲恭勸阻。在尉遲恭的建議下,李世民放過了二人黨羽,一概不加追究,也是為了籠絡人心。

    東宮和齊王府的女眷逃過一劫,但都被沒入宮中。太子妃鄭氏,被允許在長樂門內居住,一人孀居,撫養太子李建成未成年的女兒;齊王妃楊氏,因為天生麗質,被李世民納入宮中,一度受寵,甚至給李世民生了一個兒子,即曹王李明。

    李世民對楊氏十分寵愛,長孫皇后死後,李世民甚至想要冊楊氏為妃,但由於魏徵等人反對,李世民放棄了這一想法,楊氏到最後連一個正式名分都沒有。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目標當然是當皇帝,但他不可能像對待兄弟那樣,直接殺掉老爹李淵,因為李淵是父親、是皇帝,即便犯有重罪,他李世民也無權動手,否則就是弒君殺父,禽獸不如,落下千古罵名。

    李淵不是傻瓜,當然知道李世民的目標是皇位,他不想交出皇權,但人心和軍隊都被李世民掌控,李淵也無計可施,只得乖乖下詔,稱一切軍國大事暫且由李世民處置。

    沒幾天,李淵冊立李世民為太子,“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此時,李淵雖然仍是皇帝,卻已經是任人擺佈的傀儡,但李世民當然不會直接廢掉老爹,留下千古罵名,他要讓老爹配合自己演一出“禪讓”的好戲。

    武德九年(626年)7月14日,李淵向外界釋放了禪位的訊號。經過一段時間準備,到9月3日,李淵終於正式頒佈制書,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世民,自己退位為太上皇。

  • 2 # 一賈之言

    第一個問題,李淵是如何保命的。

    玄武門之變的當日,李淵內心是複雜的,自己的兒子們手足相殘,一天就掛了兩個兒子和十個孫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最要命的是李世民的手下尉遲敬德已經衝到殿中了,名義上是保衛自己,實際上就是人身控制。

    這種情況下,李淵還能怎麼辦?

    命令禁軍征討李世民?城內現在都是李世民的兵馬,其他的勢力或被清剿或被收買,有的乾脆望風而降。李淵在長安已經沒有可以直接號令的部下了。

    調動府兵勤王?唐朝軍制完善,呼叫軍隊需要按制度執行,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皇帝李淵下旨意調兵鎮壓李世民,首先是中書省最高長官中書令李世民擬旨,然後發給門下省最高長官侍中宇文士及(李世民的黨羽)稽核成文,再交由尚書省最高長官尚書令李世民執行,最後尚書令李世民給左右十二衛大將軍李世民下令,調兵鎮壓李世民。

    即使李淵真能夠逆境翻盤,又能怎樣?根據歷史記載,玄武門之變當日李建成和李元吉斃命後,李淵活著並且已經成年的兒子只有李世民了。就算起兵鎮壓李世民,這江山以後傳給誰?

    李淵只好問朝堂之上的文官,看看他們的立場如何,如果他們支援自己,那還有迴旋的餘地,如果不支援的話,自己只能認命。結果朝中重臣蕭瑀和陳叔達等都支援李世民。李淵又不傻,他和李世民都是經歷了幾十年政治鬥爭的老手,事情下一步的發展看得明明白白。李世民殺兄逼父的事情都已經做出來了,難道就不會弒君自立?是讓自己兒子殺了自己篡位,還是自己高風亮節主動讓賢當太上皇?還是後者好聽,好歹還是李姓江山。

    於是李淵急忙表態,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造反,多虧李世民護駕,還要重用李世民,退位讓賢也是自己的心願,以此來保自己性命。

    三天後,李淵下詔封李世民為太子。

    那第二個問題,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之後是如何善後的?

    首先,李淵表態支援自己,給了李世民很大幫助,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兵馬看到大勢已去,立即自行散去。其他想借機鬧事的野心家也缺乏藉口。至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都被殺死,沒有活口,永絕後患。

    但同時,李世民採用主動拉攏安撫人心的手段,表示首惡已除,不再追究他人罪過,赦免逃到民間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黨。還重用原李建成手下魏徵,和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等降將,來展示自己的胸襟。以此讓事變的影響維持在最小化。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就是中書令,天策上將,太尉,陝東道大行臺,手下猛將文士雲集。這些人才在李世民命令下迅速擔任各路要害職位。

    其中,大將尉遲恭、秦叔寶等人完全掌握住十二衛府兵,把所有可能的不穩定因素滅殺在萌芽狀態。

    手下的文官中,高士廉、房玄齡、宇文士及被封為侍中,中書令,左右僕射等職(均相當於宰相),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

    至此,李世民和手下黨羽完全控制了全國軍政大權。

  • 3 # 就渣你

    玄武門之變後,尉遲敬德第一時間趕到李淵身邊,以保護之名限制他的行動。

    李淵知道一切已成定局,也不反抗。

    他很早就有預感,他的兒子們必定不會和諧相處,你死我活才是意料之中。

    然而李淵是個沒用的皇帝,更是個沒用的父親。

    造反時,為了讓他家二子為他上戰場殺敵,抵禦敵軍,每次都是各種承諾,最過分的是,在已有太子的情況下,三番兩次的說:事成之後,立你為太子!(好像現在的領導,用到你的時候,各種空頭支票)

    他的許諾,讓他的太子大小子有了嚴重的危機感,逼他自保;

    他的許諾,讓原本沒有問鼎之心的秦王李世民蠢蠢欲動,毀諾之後,是被利用被拋棄的失望。

    玄武門之變時,李淵他什麼都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束手無策下的裝聾作啞?我更願意相信是後者)

    召世民,撫之曰:“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

    李淵的意思是,自己是被迷惑的。

    既然李淵已經示弱了,李世民也順坡下驢,抱著李淵痛哭以表示自己的逼不得已,自己對父親更無謀逆之心。

    兩人於是表面上相安無事。

    做了太上皇的李淵搬離太極宮,除了家宴,從不出來晃悠,每日只彈琵琶消閒,據說又生了好多兒子,九年之後中風病逝。(唐朝皇帝都好多才多藝啊!)

    他唯一需要做的,便是用他的功績,去掩蓋弒兄弟弒侄子的罪孽,這是他無論如何也抹不去的汙點。

  • 4 # 歷史簡單說

    我們知道,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被李世民用弓箭射死了,李元吉也被尉遲恭弓箭射死了,那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太子府的反應

    李建成是太子,當他死後,訊息傳到了太子府,他的一個部下,叫做馮立,他說,太子生前對我有恩,而如今他現在死了,我就可以逃避此禍嗎?於是他與薛萬徹,謝叔方率領著東宮和齊王府(李元吉)的兩千兵馬,趕至玄武門,李世民的部下張公謹(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把玄武門給關了,馮立等人就進不來了。

    薛萬徹等人打算攻打秦王府,大家都很擔心,這個時候尉遲恭帶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趕到,他把這兩人的首級給薛萬徹他們看,他們一看,士氣全無,全跑光了,李世民取得了玄武門之變的勝利。

    李淵此時在做什麼?

    李淵這個時候在宮內的湖裡划著船,尉遲恭直接來到了船上,李淵很吃驚,問說:你來做什麼?尉遲恭說: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將他們平定,秦王讓我來給你當護衛。

    李淵問裴寂等人說:你們說,今天的事情應該怎麼辦?

    蕭瑀說:滅隋,徵天下,秦王功勞大,建成和元吉沒啥功勞,他們就嫉妒秦王,只要陛下立秦王為太子,那麼這個事情就解決了。

    李淵說:好,我本來就這樣打算的。

    李淵就派人帶著親筆信到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那裡,命他們向秦王投降,李世民來到李淵面前,一直哭。

    李世民為太子

    三天之後,六月初七,李淵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並且宣佈,國事無論大小,都交給太子李世民處理,之後再向李淵報告。

    六月十六日,李淵對裴寂說:我應該當太上皇。

    九月,李淵傳位給李世民,自己成為太上皇。

    從整個過程之後,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身死,李世民是勝利者,李淵與李世吉都心知肚明,李淵也十分的配合,傳位給了李世民,李世民也尊其為太上皇,都很和氣。

  • 5 # 史不知味

    這恐怕是李淵一生當中最後悔的事,二子生變,長子、三子都因此而殞命,他也因此成了吉祥物。

    可是,李淵原本是可以避免這次事件的,但因為他的疏忽,或者說因為他的一時婦人之仁,終於釀成了這個苦果。

    玄變發生之前並非沒有徵兆,李世民應李建成之邀赴東宮夜飲出事,這件事已經是給李淵的警告了。

    李世民東宮飲酒出事之後,李淵也已經做出了讓李世民去洛陽的決定了,以此緩和建成、世民雙方的矛盾。

    然而,李建成因為擔心李世民去洛陽之後更難控制,所以勸止了李淵這個決定。

    李淵不是愚笨之人,他早就看出來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雙方之間的矛盾已經越來越激烈了。

    可他卻仍然偏心於李建成,一力支援乃至於是縱容李建成的一些僭越之舉,比如豢養兩千長林兵,又比如向羅藝調三百突騎。

    與此同時,李建成還在想方設法地收買李世民的手下,收買不成則通過李淵將他們從李世民身邊調走。

    所以,李世民的手下也在逼迫李世民及早行事,甚至用“離開”來脅迫他。

    李世民不想動手?他的野心告訴他,他想,但是他卻一直猶猶豫豫不敢動手。

    為什麼?

    因為他在京中勢力不如建成,他只有八百勇士,建成元吉卻有三千府兵,又有李淵絕對的支援。

    但是在這種種因素的驅使或者說逼迫之下,李世民最終還是動手了,這才有了建成元吉身死、李淵被挾持的一幕。

    尉遲敬德待人控制了李淵之後,李淵假意問裴寂和蕭瑀等人:事已至此,諸位愛卿,我應該怎麼辦?

    蕭瑀等人會意,立刻為李淵架好臺階:皇上,建成元吉無功於唐朝,卻想謀害功高望重之世民,死則死爾,如今當務之急乃是委世民以重任,方能平息此事。

    李淵有了臺階下,於是說:棒極了,就這麼辦!

    李淵的配合保住了他的命,否則,即便天下共唾,恐怕李世民也得為他製造一次泛舟海池而溺亡的事故。

    李世民的善後也並不複雜,因為李淵一直在配合他。

    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之後,為了能夠更名正言順地執掌,沒過多久又讓李淵下詔宣佈禪位於他。

    李淵既然無事,又是他親自下詔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親自下詔宣佈禪位於李世民,那麼李世民即位之事自然順利。

    隨著李淵的禪位和李世民的即位,玄變也就這樣毫無波瀾的結束了,至少表面上看去毫無波瀾。

  • 6 # 小小嬴政

    與此同時,皇太子李建成,老三李元吉卻毫不知情。當危險的訊號已經出現,兩個人這才如夢初醒,但一切為時已晚,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手下悍將尉遲恭則取了李元吉的腦袋。

    在許多人眼中,這場血腥政變是太子和秦王長時間矛盾的結果,因此,另一方勢力並沒有得到關注。這方勢力就是皇帝李淵。

    大兒子李建成長期在自己身邊,處理國家內部的政務,為政水平和治國能力讓李淵非常放心。次子李世民更是天縱奇才,不但善於處理政務,而且帶兵打仗的能力也相當歷害,在軍中有著相當深的根基。李建成在文臣那裡有根基,李世民在武將那裡有根基,作為皇帝及父親,要做的必須是均衡各方勢力,讓他們為自己所用。

    李淵的想法是好的,但能力有限,並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兩個兒子,也無法完全控制朝局,我想,這之中最大的問題不在李建成,而在李世民。從對戰薛杲舉到對戰王世充竇建德,李世民獲得相當一部分兵權,即使李世民可以交出兵權,但他手下的將領,會不會認皇帝,很難說。

    以父親對兒子的瞭解看,如果真的出現兵變,兵變的主謀必然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至於長子李建成,李淵還是相對放心的。因為李建成的性格,更像自己,更加溫和穩重。不容易搞出大動作。

    真正的危險源於李世民,這讓李淵非常難做,如果李世民是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將領,李淵有無數種辦法解決這個隱患,而對於自己親兒子,李淵不想做也不願意作,只能小心翼翼維繫兩個兒子之間的平衡,敲打李建成也敲打李世民。

    首先,我們可以確信,李淵泛舟遊湖的時間絕對不合理,李淵雖然不能算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卻也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在他當皇帝的幾年裡,沒有看到過因為遊山玩水耽誤工作的先例,上朝期間遊山玩水更是沒有。一個並不昏庸的皇帝做出一件不常見的事情,而且在一場動亂之前,一定是有問題,因此,可以斷定李淵遊園,不是自願的行為。

    我們進行進一步推理,就會發現,政變從開始到結束,李淵什麼都沒做,甚至當他看到自己兩個兒子的人頭之時,一句硬話都沒敢說。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李淵已經知道玄武門之變要發生,而且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這樣的局面,以他對二兒子的瞭解。一旦李世民做出決定,必然是一場無法挽回的血腥變革。他除了接受,沒有什麼其他辦法。

    李淵是一個好父親,也是一個聰明人,只是當親情和權力糾纏在一起,他沒有李世民這般的果斷。但也因為沒有這樣的果斷,讓他遠離了玄武門政變,一切罪過都由李世民承擔。既然無法改變,那就只能置身事外,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 7 # 世界人文通史

    自古以來,皇權面前沒有父子手足親情,只有君與臣!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掉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逼迫父親李淵交出了權利。這場政變究竟有多血腥,後世只能通過史書去窺探一斑。

    在此之前,李世民一直還猶豫不決,但後來終於下定決心。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皇宮北門玄武門內設下伏兵,趁李建成、李元吉上朝時痛下殺手。

    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所殺,而齊王李元吉被尉遲敬德所殺。事後,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去面見父親李淵,表面上是想看看父親李淵會如何處置自己,實際上是在藉機逼宮,向父親示威。

    不久以後,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將實權完全交給李世民,又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這樣一來,李淵就避免了與兒子李世民起衝突,保全了自己,而李世民也得到了一個很好的臺階下。

    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唐高祖李淵正式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世民,自為太上皇,從此躲在後宮享樂,直到公元635年才安穩去世。

  • 8 # 一葉小舟168521774

    一,李淵的做法。

    隨著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在玄武門前躺在血泊中,李世民發動政變的目的,已經完成了一半。

    然而,事情卻因東宮衛隊的加入而變的複雜起來。薛萬徹一方拼命攻打玄武門,另一方面,分兵攻打兵力薄弱的秦王府。一時間,李世民的前途變得神密莫測。

    關健時刻,李世民派尉遲敬德進宮面聖,以企取得李淵的支援,儘快結束不利的局面。

    政變三天後,李淵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且軍國庶事不分太小,悉委太子處決。實際上等於,李淵把大唐的權力都交了出來。

    李淵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其中的道理自然知曉,雖然,李世民是他的兒子,既然,他敢舉起手中的刀,就說明他已經掙脫了倫理道德的羈押,親情己經退到了次要的地位。

    李淵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但是,他更知道李世民的剛烈性格,弓既然張開了,就決不會有回頭的箭。硬要執拗下去,李世民手中的刀還會繼續砍下去。血泊之中將會多一具蒼老的屍體而已。為家庭計,為大唐計,痛快地把權力交出去,是上上之策。

    三個月後,李世民登基,李淵成了太上皇。

    政變是不的己的做法,也就說,它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既然,一切都塵埃落定,手中的屠刀就必須放下。雖然,它上面沾有建成元吉的血,也有他十個小侄子的血。但是,他必須把這些血跡擦乾淨。

    所以,當李世民見到父親李淵時,他做了個跪而舔乳的動作,這一刻,道德和親情重又迴歸到這個英武漢子的心中了。他想借此,喚回父子之情,雖然,李世民知道,這有點不可能了。

    接下來的事,對於李世民來就很好做了,他有這個能力和魄力。李世民下詔大赦天下,並稱:凶逆之罪,止於建成,元吉,其餘黨羽,概不追究。他赦免了東宮的所有人,武將薛萬徹,馮立,謝書方,文臣魏徵,甚至,東宮衛隊的普通士兵也在赦之列。

    他賞賜了武臣,政變中出力最大的尉遲敬德馬上成一長安城內最富的人,因為,整個齊王府的財富都給了他。其餘眾人,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心腹之人,都被快速地按排到各個重要部門。

    不過,李世民的善後動作,要持繼相當長的時間,畢競,血腥味太濃了。

    政變就是殘酷的殺戮,必然有濃濃的血腥味。李淵保住了命,但保不住心情。李世民再怎麼善後,終去不掉心中那塊陰影。

  • 9 # 江水趣談

    李淵非常機智,對李世民說:“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意思就是李淵也是被李建

    成、李元吉矇蔽了,希望李世民能夠不計較。

    李世民聽了之後,選擇原諒李淵。

    李建成是太子,而李世民是秦王,太子視秦王為眼中釘,一旦登上皇位,勢必會想方設

    法除掉李世民。

    到時李世民肯定會每天擔驚受怕,不知道哪一天人頭就要落地。李世民不甘心變成羔羊

    任人宰割,他想要主宰自己的人生。

    恰巧李建成搞起了動靜,多次把李世民身邊的人往外調,李世民知道,一旦他身邊無人

    保護,那就離死亡不遠了。為了自保,李世民選擇先動手為強。

    李世民先買通了玄武門守將,再去跟李淵告狀,說李建成圖謀不軌,李淵覺得很莫名其

    妙,就把兄弟三人召進宮當面說清楚。

    李建成覺得事出蹊蹺,不過他覺得玄武門守將是他的人,到時就算出事也有人照應。

    李建成一進宮門就關上了,登時萬箭齊發,李建成當場死亡,李元吉也被尉遲恭殺死了。

    解決了兄弟二人之後,李世民來找李淵,本來想要殺掉李淵的,但是李淵突然說了

    句:“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

    李淵表示自己是因為聽信了李建成。李元吉的話才懷疑李世民有反心,他是被人矇蔽的

    啊,猜忌李世民不是他的本意。

    李世民聽了之後,覺得自己錯怪了父皇,反正皇位都是他李世民的了,就沒有再殺李淵了。

  • 10 # 過去即歷史

    還要怎麼保命,李淵先認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然後在被自願中退位就是了。李世民對於玄武門之變都做了精心的佈局,軍隊威望在手,何愁政變不成功。

    李淵面對玄武門之變,所有兒子就剩下一個李世民了;而李世民表面保衛李淵,實際上是來逼宮,迫使李淵退位的。李淵沒得選擇,李世民南征北戰,整個大殿幾乎都是支援李世民的。李淵想反抗,也是有心無力。

    李世民做上皇位,黑化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並告訴世人自己發動政變是逼不得已;而對於逼宮李淵的動作辯解理由不那麼好找,也就不怎麼提此細節,就是一句話帶過。接著打壓、消滅李建成等人的勢力,直至消失殆盡。善後完成。

    李世民上位不正,但卻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在封建史上這麼多位帝王,唯獨李世民一位皇帝同時得到士大夫認可和民間百姓認可。因為李世民執政不會採用過激政策,得罪任何一方;比如對於貪汙腐敗問題,都要懲處以迴應百姓;而懲處的力度有意識的控制,防止超出士大夫的接受範圍。李世民因為對各方勢力都安撫的比較好,採取的政策比較中庸,才擁有如此好的口碑;執政的卓越能力對於不正當的上位人們就不會過分在意了。如果做皇帝做的一塌糊塗或者成績平平,估計看待李世民又是一種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念父親最落淚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