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許多父母們最樸素的認知了:撒了謊然後懲罰。好像也沒什麼問題,對吧?然而真的是這樣的嗎?
彆著急,在開始深究說謊前,我們還是先理清思路吧。
無非是你發現了真相,所以才知道孩子在撒謊,對吧。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他的思維單一,手段笨拙,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的謊言也極容易被我們識破。
所以再思考,如果孩子大點,思維縝密點,技巧花樣再多點,您家長還容易找到真相,識破謊言嗎?
不一定。對吧。
所以沒有人可以永遠不撒謊,撒一些隱藏自己隱私等的謊是無傷大雅的,而我們要做的則是儘量讓孩子少撒謊。
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孩子撒謊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好處。比如,一些孩子會故意說一些討好大人的話,然後大人們高興就會給他們買些玩具零食等。當然這種撒謊,現實生活裡極少有家長會認為這是一種問題。但不得不說這種撒謊是具有迷惑性的,同時也具有誘導性,因為它既滿足了孩子的目的,又滿足了大人們的虛榮心。
而常被我們認作是壞習慣的“撒謊”則是通俗意義上的“欺騙”。
家長覺得孩子欺騙了自己,所以就認為孩子出了問題,甚至需要被懲罰,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不妨我們換一個視角來提問,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拒絕向我說真話?又或是,當我的孩子在拒絕向我坦誠時,他到底在拒絕什麼?
很多孩子,小時候會有偷錢的經歷,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要抱著懲罰孩子心態的父母他們會幹什麼?
暴怒,憤怒,甚至是打一頓,父母們不接受真相,因為真相使父母們情緒奔潰,而孩子則是父母們情緒奔潰後的承受者,在這種極度壓抑的高壓氛圍下,孩子除了說謊他還有多大可能承認錯誤?
心理學家霍夫曼曾做過一項實驗用以區分三種懲戒方式,分別是:體罰式管教、愛的取消、歸納。結果他發現,在正常兒童中,道德發展與父母更多的使用歸納之間有正相關,與父母使用體罰式管教之間呈負相關。
簡言之就是,懲罰並不能發展孩子的道德。用在說謊這件事上來看則為:需要用以打罵來作為撒謊懲罰的父母,孩子多半不會記住懲罰的原因,反倒多半記住了懲罰。
既然懲罰並不能減少孩子說謊,那麼我們家長到底應該如何做呢?
又或者我們應該怎樣做,孩子才願意向我們坦誠?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兩個字:接納。也即看見孩子撒謊背後最真實的需求。
其實沒人願意撒謊,我們都知道,撒一個慌要用上百個謊來圓,要圓好一個慌且不漏破綻是很累的。
而撒謊,值得一提的是,五六歲的孩子基本處在撒謊敏感期,所以這一階段孩子的撒謊更值得家長們的包容與接納。
另一個就是,依然用上文偷錢的例子論述,孩子偷錢撒謊被發現後,若父母接納性強的,常會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你需要錢,媽媽給你就是了。請問這樣孩子還需要偷,還需要撒謊嗎?他沒必要了,對吧。
而且在這種處理方式下,家長不需要懲罰,孩子自己都會感到內疚和難為情,因為每一個孩子基本從2歲開始就已經具備了道德意識,一個自尊水平足夠高的孩子,面對這樣包容的父母一定會在心底產生深深的自責與內疚,同時還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
所以,總得說來,要想孩子少說謊,要的就是父母內心能足夠強大,當父母有接納真相的強大時,父母們自然也就會得到真相。也即:當你有接納真相的強大,你就會容易得到真相。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教育裡,不管是說教還是懲罰,其實最先行的應該是愛。真愛到位了,孩子自己也會反思,也會認錯,而說謊這件事就會變的無足輕重了。
這大概是許多父母們最樸素的認知了:撒了謊然後懲罰。好像也沒什麼問題,對吧?然而真的是這樣的嗎?
彆著急,在開始深究說謊前,我們還是先理清思路吧。
為什麼你認為孩子在撒謊?無非是你發現了真相,所以才知道孩子在撒謊,對吧。
那你為什麼會發現真相呢?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他的思維單一,手段笨拙,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的謊言也極容易被我們識破。
所以再思考,如果孩子大點,思維縝密點,技巧花樣再多點,您家長還容易找到真相,識破謊言嗎?
不一定。對吧。
所以沒有人可以永遠不撒謊,撒一些隱藏自己隱私等的謊是無傷大雅的,而我們要做的則是儘量讓孩子少撒謊。
繼續思考,為什麼孩子要撒謊?或者,撒謊孩子能得到什麼好處?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孩子撒謊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好處。比如,一些孩子會故意說一些討好大人的話,然後大人們高興就會給他們買些玩具零食等。當然這種撒謊,現實生活裡極少有家長會認為這是一種問題。但不得不說這種撒謊是具有迷惑性的,同時也具有誘導性,因為它既滿足了孩子的目的,又滿足了大人們的虛榮心。
而常被我們認作是壞習慣的“撒謊”則是通俗意義上的“欺騙”。
家長覺得孩子欺騙了自己,所以就認為孩子出了問題,甚至需要被懲罰,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不妨我們換一個視角來提問,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拒絕向我說真話?又或是,當我的孩子在拒絕向我坦誠時,他到底在拒絕什麼?
很多孩子,小時候會有偷錢的經歷,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要抱著懲罰孩子心態的父母他們會幹什麼?
暴怒,憤怒,甚至是打一頓,父母們不接受真相,因為真相使父母們情緒奔潰,而孩子則是父母們情緒奔潰後的承受者,在這種極度壓抑的高壓氛圍下,孩子除了說謊他還有多大可能承認錯誤?
心理學家霍夫曼曾做過一項實驗用以區分三種懲戒方式,分別是:體罰式管教、愛的取消、歸納。結果他發現,在正常兒童中,道德發展與父母更多的使用歸納之間有正相關,與父母使用體罰式管教之間呈負相關。
簡言之就是,懲罰並不能發展孩子的道德。用在說謊這件事上來看則為:需要用以打罵來作為撒謊懲罰的父母,孩子多半不會記住懲罰的原因,反倒多半記住了懲罰。
既然懲罰並不能減少孩子說謊,那麼我們家長到底應該如何做呢?
又或者我們應該怎樣做,孩子才願意向我們坦誠?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兩個字:接納。也即看見孩子撒謊背後最真實的需求。
其實沒人願意撒謊,我們都知道,撒一個慌要用上百個謊來圓,要圓好一個慌且不漏破綻是很累的。
而撒謊,值得一提的是,五六歲的孩子基本處在撒謊敏感期,所以這一階段孩子的撒謊更值得家長們的包容與接納。
另一個就是,依然用上文偷錢的例子論述,孩子偷錢撒謊被發現後,若父母接納性強的,常會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你需要錢,媽媽給你就是了。請問這樣孩子還需要偷,還需要撒謊嗎?他沒必要了,對吧。
而且在這種處理方式下,家長不需要懲罰,孩子自己都會感到內疚和難為情,因為每一個孩子基本從2歲開始就已經具備了道德意識,一個自尊水平足夠高的孩子,面對這樣包容的父母一定會在心底產生深深的自責與內疚,同時還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
所以,總得說來,要想孩子少說謊,要的就是父母內心能足夠強大,當父母有接納真相的強大時,父母們自然也就會得到真相。也即:當你有接納真相的強大,你就會容易得到真相。
最後我想分享的是:教育裡,不管是說教還是懲罰,其實最先行的應該是愛。真愛到位了,孩子自己也會反思,也會認錯,而說謊這件事就會變的無足輕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