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偷玩手機,不能認真寫作業,這個問題困擾著大多數家長。
在找出辦法前我們應該先有這樣的認識,學校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持之以恆,而且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是一件令人愉悅喜歡的事情。寒窗苦讀,金榜題名,說得正是苦盡甘來之道。所以,學習教育是有反人性的。
家長們想想,你們當初讀書的時候,可也曾天天想著放學放假,甚至是願意到田地裡幹活也不想呆在教室。所以孩子不喜歡上課而偷偷玩手機不也是很正常嗎?
再說單就在玩手機方面,很多成年人、家長也未必能控制得了,更別說孩子。如果家長們能這麼想,當你看到孩子寫作業時偷偷玩手機,也不會覺得那麼生氣了。
在教育孩子方面,心平氣和是很重要。對於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愛玩手機的現象,我覺得家長可以從3個方面來做:
一、協商規則,限制時間。
想徹底不給手機孩子玩,難,而且不建議,手機學習也是很重要的。
那我們應該引導。規定時間什麼玩,什麼時候不能玩,如果違反,將會有什麼樣的懲罰。如果堅持多長時間,可以得到什麼獎勵。
我在管理班級的時候經常用這個方法,比如有的學生經常睡懶覺,逃避跑操,批評了也無濟於事,那我就和他定下協議,下次再睡懶覺就補訓雙倍,如果連續一週做好,沒缺席,就免值日一次,或者協議取消等,獎勵視學生況而定。
這樣做了,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遵守做到。孩子的自律不是一下子能實現的,要一步步來。
二、培養孩子的目標感
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寫作業不專注,可以透過培養目標感來改善。
怎麼培養培養目標感呢?可以設一些小的階段性目標,如半小時完5道習題,一小時打球,兩天看一本書等等,讓孩子把目標記錄在本本上,羅列出來。同時,買一些貼貼紙,把目標寫紙上貼上在孩子的書桌,經常提醒他。透過小目標的達成,使孩子獲得成就感,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會更加自律。剛開始的時候,家長要經常拿本本出來檢查監督,對孩子多點關心。習慣養成後孩子更加獨立,家長們大大的省心
看看最近網上爆紅的武漢學霸的寒假計劃:
每天安排滿滿的,連大年三十的都沒落下。
目標感強的學生不僅自律性更好,而且學習效率高,思維活躍,精力也很充沛。
三、孩子的行為讓你不滿意的時候,記得控制情緒。
孩子偷偷看手機,面對這種情況,你忍不住憤怒,威脅、指責……你覺得他不聽話,沒有尊重你,沒有實現你想要的目標而憤憤不平。最後你們鬧矛盾了,結果,晚上又苦口婆心的邊訓話邊安慰,“爸爸媽媽這樣做,其實都是為你好,爸爸媽媽是很愛你的”。
這場景各位家長是否有似曾相識呢?對孩子過分指責後,家長們也時常心懷愧疚。怎麼辦呢?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多點尊重孩子。
“棍棒出孝子”,我個人覺得方法不再適合現在,以前資訊閉塞,沒電視,沒手機,沒網路,交通也不發達,小孩瞭解世界遠沒有現在方便快捷,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和崇拜,甚至敬畏。
而現在的小孩透過僅僅透過電視就能見識很多東西,當他會用電腦和手機的時候,你都不知道他究竟弄出什麼么蛾子來,見識了太多東西,甚至覺得父母太弱了,孩子的增長的知識遠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
這時候如果我們不給予孩子相對的空間,恐怕孩子叛逆心理會更嚴重,你說他一句,他反駁你兩句,甚至甩們出去,幾天你都見不著。
孩子教育“有目的性的引導"很重要,有教育家研究表明,現在大多孩子13歲後的自主意識已經很強(青春叛逆期),這時候說教的效果已經很低了。所以當孩子的行為“出格”,我們不要生氣憤怒,而是面對情況,多加引導,多點尊重(把他當朋友)。
同時,家長們,反過來想,這前13年教育其實就是家庭教育的關鍵點,如果教好了,中學以後就省心了。
孩子偷偷玩手機,不能認真寫作業,這個問題困擾著大多數家長。
在找出辦法前我們應該先有這樣的認識,學校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持之以恆,而且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是一件令人愉悅喜歡的事情。寒窗苦讀,金榜題名,說得正是苦盡甘來之道。所以,學習教育是有反人性的。
家長們想想,你們當初讀書的時候,可也曾天天想著放學放假,甚至是願意到田地裡幹活也不想呆在教室。所以孩子不喜歡上課而偷偷玩手機不也是很正常嗎?
再說單就在玩手機方面,很多成年人、家長也未必能控制得了,更別說孩子。如果家長們能這麼想,當你看到孩子寫作業時偷偷玩手機,也不會覺得那麼生氣了。
在教育孩子方面,心平氣和是很重要。對於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愛玩手機的現象,我覺得家長可以從3個方面來做:
一、協商規則,限制時間。
想徹底不給手機孩子玩,難,而且不建議,手機學習也是很重要的。
那我們應該引導。規定時間什麼玩,什麼時候不能玩,如果違反,將會有什麼樣的懲罰。如果堅持多長時間,可以得到什麼獎勵。
我在管理班級的時候經常用這個方法,比如有的學生經常睡懶覺,逃避跑操,批評了也無濟於事,那我就和他定下協議,下次再睡懶覺就補訓雙倍,如果連續一週做好,沒缺席,就免值日一次,或者協議取消等,獎勵視學生況而定。
這樣做了,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遵守做到。孩子的自律不是一下子能實現的,要一步步來。
二、培養孩子的目標感
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寫作業不專注,可以透過培養目標感來改善。
怎麼培養培養目標感呢?可以設一些小的階段性目標,如半小時完5道習題,一小時打球,兩天看一本書等等,讓孩子把目標記錄在本本上,羅列出來。同時,買一些貼貼紙,把目標寫紙上貼上在孩子的書桌,經常提醒他。透過小目標的達成,使孩子獲得成就感,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會更加自律。剛開始的時候,家長要經常拿本本出來檢查監督,對孩子多點關心。習慣養成後孩子更加獨立,家長們大大的省心
看看最近網上爆紅的武漢學霸的寒假計劃:
每天安排滿滿的,連大年三十的都沒落下。
目標感強的學生不僅自律性更好,而且學習效率高,思維活躍,精力也很充沛。
三、孩子的行為讓你不滿意的時候,記得控制情緒。
孩子偷偷看手機,面對這種情況,你忍不住憤怒,威脅、指責……你覺得他不聽話,沒有尊重你,沒有實現你想要的目標而憤憤不平。最後你們鬧矛盾了,結果,晚上又苦口婆心的邊訓話邊安慰,“爸爸媽媽這樣做,其實都是為你好,爸爸媽媽是很愛你的”。
這場景各位家長是否有似曾相識呢?對孩子過分指責後,家長們也時常心懷愧疚。怎麼辦呢?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多點尊重孩子。
“棍棒出孝子”,我個人覺得方法不再適合現在,以前資訊閉塞,沒電視,沒手機,沒網路,交通也不發達,小孩瞭解世界遠沒有現在方便快捷,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和崇拜,甚至敬畏。
而現在的小孩透過僅僅透過電視就能見識很多東西,當他會用電腦和手機的時候,你都不知道他究竟弄出什麼么蛾子來,見識了太多東西,甚至覺得父母太弱了,孩子的增長的知識遠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
這時候如果我們不給予孩子相對的空間,恐怕孩子叛逆心理會更嚴重,你說他一句,他反駁你兩句,甚至甩們出去,幾天你都見不著。
孩子教育“有目的性的引導"很重要,有教育家研究表明,現在大多孩子13歲後的自主意識已經很強(青春叛逆期),這時候說教的效果已經很低了。所以當孩子的行為“出格”,我們不要生氣憤怒,而是面對情況,多加引導,多點尊重(把他當朋友)。
同時,家長們,反過來想,這前13年教育其實就是家庭教育的關鍵點,如果教好了,中學以後就省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