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甬城阿斌

    朱元璋有二十多個兒子,把他們分封到各地當藩王,並賦予很大的權力,可以節制當地文武官員,還握有兵權。他為什麼要這樣分封呢?因為他不信任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幾乎把他們殺了個淨絕!因此他手下乏人可用,就叫兒子們鎮撫各地。一旦有急難之事,各藩王可以起兵保衛朝廷。

    當時有人提醒他:西漢分封造成了吳楚七國之亂。朱元璋卻無動於衷。他並非不料到兒子們會不服氣長孫繼位,但他認為兒子們不敢造反,因為整個大明帝國在長孫的手裡,藩王手裡能有多少兵馬?就算較強的寧王朱權,也不過擁兵八萬。一旦造反,也不見得各藩王會擰成一股繩來對付朝廷,因此長孫繼位不會有問題。可是他不沒有想到:朱允文削藩過於急切,一連削了好幾個,還逼死了一個,這樣一來,燕王反了,其他各藩王也明裡暗裡支援燕王,建文帝就完了!

    燕王繼位後,也實行削藩政策,把各藩王的兵權都收上了,但沒有取消他們的經濟特權,各藩王仍由國家財政優厚供養,隨著皇族人數增多(明末已達好幾十萬),供養卻如舊支給,終於拖垮了大明的財政!

  • 2 # 就想寫一寫

    朱元璋作為推翻明朝統治並最終問鼎天下的雄主,其功績和個人魅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在制定影響明朝制度的上面還是有一定小農思想侷限性的,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是希望朱家天下可以一直延續下去,同時他也是一位父親,希望他每個子女都能享受他打下的天下帶來的福利。繼承皇位的只有一個,剩下的做一個王爺,如果兄弟有難,還可以互相幫忙。

  • 3 # 逸豆歸

    首先,歷朝歷代的皇帝,或多或少都會封自己的兄弟兒子功臣為藩王,一是為了獎勵功臣,尤其是開國元勳;二是鎮守邊疆,拱衛內地;三是讓皇子皇孫遠離中央的權力紛爭,避免爭位。

    根據中央實力的增減,各諸侯王或者藩王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中央實力強的時候,藩王扮演著守護邊疆,拱衛內地的作用;中央實力減弱的時候,藩王與中央若即若離,互相防備,關係微妙。

    漢朝初期,劉邦為了拉攏各軍事力量,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但只是權宜之計,劉邦始終不信任異姓王,怕威脅到劉家天下,後來剷除異姓王,封了很多劉姓王,並定下“非劉氏不王”的白馬之盟,作為中央統治的輔助手段。

    朱元璋希望把自己的兒子封到各地鎮守邊疆,拱衛中央。朱元璋建國後把自己的兒子封到各地,是為藩王,藩王擁有自己的軍隊,並規定了可以擁有的軍隊的人數。朱元璋考慮的是,自己老劉家的人,在邊疆鎮守,既可以抵禦外敵,又不會有二心,還可以讓太子以外的兒子有個保障。

    但是開國君主往往都過於信任自己的兒孫,總以為自家人可以信任,不會發生反叛朝廷的事。劉邦這樣,朱元璋也是這樣。在他們活著的時候,確實不會發生這種事,畢竟天下是自己打的,藩王都是自己的兒孫。可是一旦自己歸西了,自己的兒子坐了皇帝,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了。

    朱允炆

    首先,繼位之君對藩王充滿了不信任,總怕這些龐然大物威脅到自己的皇位,再者,藩王也總是擔心皇帝要動手除掉自己,新皇帝與老藩王,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總有一天,這種不信任會被某一方的行動暴露出來,生死存亡的事,誰都無法後退,最終演變為武裝叛亂。

    這就是開國皇帝死後,新皇帝往往會削藩,最終導致諸侯叛亂的原因,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與建文帝時候的靖難之變,是同樣的情況。不知道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兒子起兵反了自己的孫子,心裡作何感想,好在兒子孫子都是老朱家的人,朱元璋心裡應該能好受一點。

  • 4 # 徐大乎

    從文明中心論和現實政治需要等多重層面考量,將與皇權利益慼慼相關的且有統兵之權的諸王分封於國內重要軍事重地,形成四邑拱衛中央的態勢,是朱元璋非常智慧的制度設計,若不是出現朱棣起兵造反取代合法政權的情況,包括明式分封在內的朱元璋制度設計將會有另一番情景。

    由於歷史和現實政治的原因,分封制研究並不充分。

    只有天才和蠢才可以知無不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大通勤時間最長城市出爐!通勤時間多少才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