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理得心安
-
2 # 所向XL
農民工是廉價勞動力。全國有多少農民工。
拿的微薄的薪水,幹著誰都不願意乾的活。
不過這也是社會階層化必然的結果。
-
3 # 大方妹幾
對於剝削現象存在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是完全否認剝削的存在,資本家得到了其應得的,工人也得到了其應得的。一種是剝削的存在是完全不合理的,要消滅剝削。
前一種觀點導致人們對貧富分化的存在也認為是合理的,所謂的“二八定律”是社會必然的規律。後一種觀點導致人們對剝削現象極度的厭惡,反對一切形式的私有制。
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是完全否認剝削的存在,這種意識形態影響到了中國許多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專家、學者、社會精英,張口閉口都是全套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對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現實視而不見。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近日發表一篇題為《特朗普Sunny燦爛的經濟景色籠罩陰雲》的社論稱,據德意志銀行的研究報告,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生產率提高遠遠超過了實際薪酬增長。然而,僱員們工作越來越辛苦,技術熟練要求越來越高,但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而企業佔國家財富的比例卻創下了紀錄。也就是說,工人一直受剝削。
勞動者在出賣勞動力獲得工資的過程中,工資能夠增加勞動者的效用(需求的滿足),勞動給勞動者帶來負效用(辛苦和受累),只要工資的效用大於勞動的負效用,勞動者就會願意出賣勞動力。勞動者出賣勞動力時是以“效用價值”為基礎來衡量工資的,而不管其實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價值是多少,於是剝削便產生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使資本依靠剝削攫取一定的剩餘價值獲取一定的利潤,才能保障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因而剝削的存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如果資本對勞動的剝削過度,會導致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利於社會公平,也不利於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
4 # 劫後者
哈哈,中國是從農業大國躍升為工業大國,而基礎還是毛澤東時代打下的。新中國成立後,國民經濟支柱還是農業。而改革開放後企業家和商人的第一桶金,就是來自於農民工的剩餘價值?
回覆列表
這是片面理解剝削理論後的認知問題。
早在百年前,剝削理論提出後,就有很多勞動者思考過‘如果勞動者都罷工了,會不會讓資產階級被迫放棄剝削’的問題,並且以各種形式的罷工、暴動等實際手段進行過長期的社會實踐。
而事實上,剝削理論只是從一個可能的方面對經濟問題的探討,基於剝削理論之上的階級鬥爭理論則更缺乏長期有效的正面的實踐驗證。
客觀上,社會分工/分工細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財富的分配在社會分工中向新生產模式、創新更多/引領社會生產效率提高的部分傾斜,也是社會進步的必須。
說有錢人的錢都是農民工幫著賺的,是簡單的將賺錢多與賺錢少對立起來,無視工作效率、工作技能、勞動效果之間的差異對報酬多少的決定因素。
如果問農民都回家種地會怎樣,不如回憶下農民為什麼出來打工而不在家種地!
農民出來打工,正是因為打工掙錢(勞動效果/效率)更多更高的吸引,是自願的行為,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必然行為,不是被有錢人求著農民出來被他們剝削的壓迫行為。
“有錢人”與勞動者的關係、誰更離不開誰的問題,很類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只有充分認知和尊重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才能明白雞/蛋形成的過程及合理性,才不會片面讓雞/蛋之間相互敵視/對立。
農民工賺錢少的問題,需要從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方向上去努力(如主動或被動參加職業培訓),從鬥爭的角度去折騰只能越搞越窮越笨。
農民工保障少的問題,需要從不斷完善社會基礎福利、社保的方向上去努力,搞運動搞階級鬥爭只會讓社會更不穩定、社會財富創造/積累更難,社會保障整體能力更弱,農民工/農民利益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