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碼直擊
-
2 # 乖兒子黑蛋
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織田信長如果統一了日本,他也會征伐北韓與周邊國家,因為日本面積小還是個危險的小島國,他們恨不得多霸佔幾個國家的土地,想往哪裡遷就往哪裡遷。何況這個國家是個惡毒、兇殘的劣質民族,都他媽去死吧!分析這些東西幹什麼?沒勁!
-
3 # 平田君Bellatores
答:如果織田信長沒有因意外而死、如願統一日本的話,他當然也會征伐北韓。從歷史記載來看,信長生前就有進攻北韓的計劃,而當時北韓的政治形勢也為信長的征伐提供了有利機遇。
要想解答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織田信長是否有過征伐北韓的計劃?
二、當時的北韓能否作為理想的進攻目標?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織田信長生前就有海外擴張的計劃,希望以此方式為他的兒子們贏得足夠的封地。1582年時,與信長私交甚好的傳教士弗洛伊斯就在他的《日本史》中記載了信長的構想,日語原文如下:
“信長は、事実行なわれたように、都に赴くことを決め、同所から堺に前進し、毛利を平定し、日本六十六ヵ國の絶対君主になった暁には、一大艦隊を編成して、シナを武力で征服し、諸國を自らの子息たちに分かち與える考えであった。”翻譯過來的大意是:信長成功上洛之後,又繼續向堺市進發。當信長平定毛利、成為統治日本六十六國的絕對君主後,他將會組建一支大艦隊、以武力手段征服中國,並將征服所得的領土分給他的兒子們。考慮到日本入侵東亞大陸的傳統和日本水軍弱雞的情況,信長既然想要征服中國,那麼他必然會選擇以北韓半島為跳板、取道北韓從東北地區攻入中國的計劃——這也是歷史上豐臣秀吉所採用的侵朝路線。
另外,與西方傳教士交往頻繁的徐光啟也從傳教士口中得知了信長的計劃。徐光啟在《徐文定公集》中指出,秀吉的北韓攻略其實就是沿襲了信長的既定策略而已:“北韓者,文弱之國也;犧牲玉帛,待於二境舊矣。秀吉承信長之後,其欲逞志於我,無異信長。顧其國中未能大定,即如薩摩一事,經營如此,危杌之勢,抑可知已;而欲渡海萬里與我為難乎?”總之,從主觀上說,信長生前就有海外擴張的計劃、因此題目中認為信長進攻北韓的假設是有歷史依據的。如果沒有本能寺之變,主導北韓征伐的人就是信長而非秀吉。
與利瑪竇交談的徐光啟
此外,北韓積貧積弱的局面也為信長侵朝提供了機遇。與信長同時代的北韓君主有兩位:明宗李峘(1545-1567年在位)和宣祖李昖(1567-1608年在位),在他們統治期間,李氏北韓已經走向衰弱:明宗統治時期,朝廷長期陷於外戚爭鬥和“士禍”之中、政治極為混亂;到了宣祖時期,士大夫黨爭又極為激烈,先是東人黨與西人黨之爭,西人黨失勢後,東人黨中又分裂出南人黨與北人黨,北人黨擊敗南人黨後又分裂成大北派和小北派,這些黨爭不僅導致朝政混亂,也使北韓的國力因內耗而被極大削弱。另外,由於承平日久,北韓軍隊也已毫無戰鬥力、貪腐橫行,在軍隊組織、武器裝備和作戰經驗等方面都顯著弱於戰國時代的日軍。從秀吉第一次侵朝戰爭的情況來看,在明軍未出兵干預的情況下,日軍僅用時數月就攻陷了北韓八道中的七道,朝軍也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面對這樣一個軟柿子,信長當然不會放過。信長的軍事才能和部下身經百戰的強大軍隊,則是他進攻北韓的資本所在。
綜上所述,信長如果統一日本,將很可能發動侵朝戰爭。那麼,信長在侵朝戰爭中的表現和成就能否超過秀吉、他又能否改寫歷史?這就是另一個問答的內容了……
回覆列表
這個不好說啊,有腦子的日本人都覺得猴子當時是發瘋了,如德川,但是猴子也為了解決統一後日本各個階層的利益問題,因為他不是征服統一,而且自身的身份地位,實力大名並不把他當個玩意,所以為了轉移國內矛盾還有自己腦抽的想法,就去打了,結果打的自己傷筋動骨導致豐臣家的分崩離析,實力衰弱,還有文武各種矛盾。
我認為正常的日本大名不太會有這種想法,還是主要是猴子出身問題,必須以武來穩定自己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