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魚漁

    形成這種山峰外形的主要力量是冰川作用,

    冰川是一種巨大的流動固體,是在高寒地區由雪再結晶聚積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這主要因素使冰川冰流動,成為冰川。冰川作用包括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這些作用造成許多地形,使得經過冰川作用的地區形成多樣的冰川地貌。此外,若將冰川的體積換成水量,則除海水之外,佔地球上所有的水量的97.8%。

    在極地和高山地區,氣候嚴寒,常年積雪,當雪積聚在地面上後,如果溫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壓力作用或經再度結晶而造成雪粒,稱為粒雪(firn)。當雪層增加,將粒雪往更深處埋,冰的結晶越變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則因存在於粒雪顆粒間的空氣體積不斷減少而增加,使粒雪變得更為密實而形成藍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後,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體,沿斜坡緩慢運動或在冰層壓力下緩緩流動形成冰川。

    冰川是個開放的系統,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之下流動。雪以堆積的方式進入到冰川系統,而且轉變形成冰,冰在其本身重量的壓力之下由堆積帶向外流動,而冰在消融帶以蒸發和溶融方式離開系統。在堆積速度與消融速度之間的平衡決定了冰川系統的規模。

    冰川前後可以分為兩部份,在後者或上游部份稱為冰川堆積帶(zone of accumulation);在前者或下游部份稱為冰川消融帶(zone of ablation)其分界線是雪線,在雪線處雪的累積量與消融量處於平衡狀態。

    冰川是地表上長期存在並能自行運動的天然冰體。由大氣固體降水經多年積累而成,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資源。冰川一詞來自拉丁文 glacies(意為冰)。《世界冰川目錄資料編輯指南》把冰川面積超過 0.1平方千米者作為統計物件。以平衡線(又稱雪線)為界把冰川分為兩部分,上部為粒雪盆(又稱積累區),下部為冰舌區(又稱消融區),它們構成一個完整的冰川系統。

    冰川自兩極到赤道帶的高山都有分佈,總面積約達16227500平方千米,即覆蓋了地球陸地面積的11%,約佔地球上淡水總量的69%。現代冰川面積的97%、冰量的99%為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兩大冰蓋所佔有,特別是南極大陸冰蓋面積達到1398萬平方千米(包括冰架),最大冰厚度超過4000米,冰從冰蓋中央向四周流動,最後流到海洋中崩解。

    冰川是由多年積累起來的大氣固體降水在重力作用下,經過一系列變質成冰過程形成的,主要經歷粒雪化和冰川冰兩個階段。它不同於冬季河湖凍結的水凍冰,構成冰川的主要物質是冰川冰。

    新雪降落到地面後,經過一個消融季節未融化的雪叫粒雪。新雪的水分子從雪片的尖端和邊緣向凹處遷移,使晶體變圓的過程叫粒雪化。在這個過程中,雪逐步密實,經融化、再凍結、碰撞、壓實 ,使晶體合併 ,數量減少而體積增大,冰晶間的孔隙減少,發展成頸狀連線,稱為密實化。粒雪化和密實化過程在接近融點的溫度下,進行很快;在負低溫下,進行緩慢。

    當粒雪密度達到0.5~0.6克/釐米3時,粒雪化過程變得緩慢。在自重的作用下,粒雪進一步密實或由融水滲浸再凍結,晶粒改變其大小和形態,出現定向增長。當其密度達到0.84克/釐米3時,晶粒間失去透氣性和透水性,便成為冰川冰。粒雪轉化成冰川冰的時間從數年至數千年。

  • 2 # 身在異鄉心戀馨

    第一是受重力影響,因為萬有引力,全稱為“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為物體間相互作用的一條定律,1687年為牛頓所發現。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冰山越高向下的力越大,冰山的冰受到向下的力不可能整個向下壓所以就從四周向下塌,慢慢的就形成了山頂像刀鋒或尖尖的一個山頭,還有就是受風的影響,風吹的時候遇到冰山會形成向上或者向下的力長時間的的風吹慢慢就形成了山頂刀鋒或一個尖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月20號你們的寒假作業都補完了嗎?有什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