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有傳奇性:1、一對朋友之間地位的懸殊性:俗語說,富易妻,貴易友。一個人的朋友圈是跟他的身份有密切關係的。但在這裡,一個是最高級別的官員,一個是山野樵夫,兩人居然成了知心朋友,這就有了傳奇性。2、兩人結識的偶然性:俞伯牙為欣賞風景繞大彎坐船回家,停船是因為下了雨。鍾子期聽琴是因為打柴回去得晚了。如果俞伯牙不坐船,或者沒下雨,或者鍾子期這天按時回去了,兩人都不會見面。這也是傳奇因素。3、只有28歲的鐘子期居然死了。這也是一奇。4、因為一個朋友沒了,俞伯牙就把琴摔了,以後不再彈琴了,當然這也是一奇。
二、此文是以俞伯牙為線索寫的,如果換成以鍾子期為線索來寫,看效果如何?前半部分:文章中寫俞伯牙彈琴,發現有人偷聽,一答話,是個樵夫,就很不以為然。當然讀者也會很奇怪,樵夫怎麼會懂琴呢?這就有了懸念。隨著故事發展,俞伯牙逐步瞭解鍾子期,讀者也跟著俞伯牙進一步瞭解了鍾子期。知道這不是個平庸的人,他不出去做官是為了對父母行孝。懸念逐步解開,這就有了引人入勝的效果。如果換成以鍾子期為線索,開始就要介紹鍾子期,說他是個隱士,有才能,懂琴,為孝敬父母不出去做官。接著寫他這天砍柴回去晚了,忽然聽到江上有人彈琴,就聽了一會兒。接著俞伯牙把他喊到船上,鍾子期談論彈琴之道。由於讀者事先已經對鍾子期充分了解,下面的情節就缺乏了吸引人的力量。後半部分:文章中寫俞伯牙如約到了會面的地方,卻不見鍾子期來。為什麼不來?這又是一個懸念。讀者就會跟著俞伯牙的腳步去探訪。如果以鍾子期為線索寫,寫他回去後怎樣生病死去,再寫俞伯牙來找他,就沒有懸念了。所以,同樣的素材,不同的寫法會有不同的效果。
這個故事有傳奇性:1、一對朋友之間地位的懸殊性:俗語說,富易妻,貴易友。一個人的朋友圈是跟他的身份有密切關係的。但在這裡,一個是最高級別的官員,一個是山野樵夫,兩人居然成了知心朋友,這就有了傳奇性。2、兩人結識的偶然性:俞伯牙為欣賞風景繞大彎坐船回家,停船是因為下了雨。鍾子期聽琴是因為打柴回去得晚了。如果俞伯牙不坐船,或者沒下雨,或者鍾子期這天按時回去了,兩人都不會見面。這也是傳奇因素。3、只有28歲的鐘子期居然死了。這也是一奇。4、因為一個朋友沒了,俞伯牙就把琴摔了,以後不再彈琴了,當然這也是一奇。
二、此文是以俞伯牙為線索寫的,如果換成以鍾子期為線索來寫,看效果如何?前半部分:文章中寫俞伯牙彈琴,發現有人偷聽,一答話,是個樵夫,就很不以為然。當然讀者也會很奇怪,樵夫怎麼會懂琴呢?這就有了懸念。隨著故事發展,俞伯牙逐步瞭解鍾子期,讀者也跟著俞伯牙進一步瞭解了鍾子期。知道這不是個平庸的人,他不出去做官是為了對父母行孝。懸念逐步解開,這就有了引人入勝的效果。如果換成以鍾子期為線索,開始就要介紹鍾子期,說他是個隱士,有才能,懂琴,為孝敬父母不出去做官。接著寫他這天砍柴回去晚了,忽然聽到江上有人彈琴,就聽了一會兒。接著俞伯牙把他喊到船上,鍾子期談論彈琴之道。由於讀者事先已經對鍾子期充分了解,下面的情節就缺乏了吸引人的力量。後半部分:文章中寫俞伯牙如約到了會面的地方,卻不見鍾子期來。為什麼不來?這又是一個懸念。讀者就會跟著俞伯牙的腳步去探訪。如果以鍾子期為線索寫,寫他回去後怎樣生病死去,再寫俞伯牙來找他,就沒有懸念了。所以,同樣的素材,不同的寫法會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