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坤忠120
-
2 # 心語飛箋
任何藝術都離不開個體生命所具有的普遍人性,小說也是如此,《三國演義》之所以能被讀者接受,離不開一個"義"字,這個義就是普通人的普遍人性。
從小人物的桃園結義開始,整本書如果抽掉歷史的脈絡,單從人物關係上來解讀,其實就是三個異姓兄弟的悲歡史。
而我們讀者的主觀感受和內心波動,也正是因為這三兄弟的命運興衰。
-
3 # 德平不惑
我來說一下我所讀到的自己認可的原因:
一.《三國演義》面試之初,並無人問津,知識分子一直都嗤之以鼻,直到清代的毛聲山、毛宗崗父子增刪改寫點評後,才開始風行天下,所以《三國演義》的成敗得失,不能只算在羅貫中的賬上,還要加上毛氏父子的功勞。——摘自《易中天中華史之三國紀》
二.毛氏父子的主要功勞是將原先的故事增添了非常的感情色彩和文學色彩,增加了普羅大眾喜聞樂見的:心機、算計、權術、謀略。算是增加非常多的搜尋熱度。
三.這種狀況看起來,和今天的也是一樣一樣的,也有一些類似炒作的成份,閱讀量也是強者更強,弱者恆弱。這個規律是亙古不變的。
四,當然毛氏父子找到了大眾的喜好,順應潮流,迎合大眾的口味,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本領和成功。或許這就叫合群,合大眾的群。
五,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混合,另一本書,或許就缺了一些運氣,當然我自己也沒有去讀過,並不知道是否真的只是運氣的問題。
六,我們不能對這種好像看似有被炒作的成功嗤之以鼻,那隻會是我們自己的失敗。能夠被炒作的東西,肯定有他自己可以被利用的價值,這才是真實。《三國演義》最終被炒成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自然也有他自己的稟賦。
七,這個結局,羅貫中肯定是至死都不會想到的,將來會紅得超出他千萬倍的預期,當時,他也一定會是鬱悶至極,應該也會感嘆命運的不濟。
八,堅持,才是人生最好的機遇。因為將來,誰都不會知道。想想自己,即便等待再久,會有羅老這麼久嗎?
你覺得呢?
是否感到一種爆棚的信心撲面而來!
加油,你我。
-
4 # 6別無選擇6
同樣是羅貫中寫的,為什麼《五代殘唐》不如《三國演義》出名?
通俗地講,五代十國的歷史人物,大都是如打醬油的存在,上有晉出帝石重貴,接著朱溫因禍事被兒子所殺,李嗣源被兒子搞政變而活活嚇倒!諸如此類,那些狼性狗性之事更是多了去了!
而三國時期雖紛爭天下,也是戰亂之時,其之所以被人們所熟知,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話題,則是因為其在戰亂年代,各個方面都湧現出了進步、傑出的歷史人物,他們一直鞭策、鼓舞著人們!反之,五代十國則不然。這也是五代十國的歷史記載很多,卻很少有人知道的原因了。
-
5 # 海納百川233699882
五代十國的53年時間基本相仿,甚至是更亂。歷史更曲折,情節更豐富。但是同樣是寫《三國演義》非常成功的羅貫中先生,在寫《五代殘唐》卻沒有像寫三國演義那麼成功,被後世稱道。難道是羅貫中“江郎才盡”了嗎?其實不是,我們知道一位作家要寫好一部小說,首先你必須具備豐富的資料,做大量的採風,然後才能坐下來認真的寫作。同樣也是如此,羅貫中在寫《五代殘唐》沒有影響力,問題就出在一個“殘”字上。
回覆列表
同樣是羅貫中寫的,《五代殘唐》沒有《三國演義》出名?因為《三國演義》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跟讀者一樣,有著深厚的漢民族情結。作者把正史、三國志潛移默化,以蜀漢為正統,希望劉備團隊能一統中原,延續大漢國祚,傳承大漢文明,也是讀者所希望的。文章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深受讀者探討喜愛。。。《五代殘唐》演義場面更加恢宏,從唐未到大宋建立,國家更多,人物更多,歷史更為曲折。權力更迭,漢夷混雜,更是五代十國在歷史上知名度不高,知道的人較少,版本銷量不多,所以《五代殘唐》沒有《三國演義》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