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子糾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江湖世界。這裡有各種各樣的武林幫派,丐幫就是基中之一。洪七公、黃蓉、蕭峰等都曾是丐幫幫主。在金庸的小說裡,丐幫是天下武林第一大派,其武功比如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棍法都是武林中一等一的功夫。那麼,歷史上真有所謂的丐幫嗎?丐幫的真的那麼厲害嗎?
所謂的丐幫,就是乞丐組成的幫派,歷史上是真有的。提起乞丐,人們一般的印象都是因為生活困難而被迫乞討的人。很少有人把乞丐當成一種職業的。許多歷史上的名人都曾乞討過,最著名的比如伍子胥曾在吳市吹簫討飯,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有過行乞的經歷,這是他自己的詩中寫過的。唐代狀元鄭元和,也當過乞丐,但是名人落魄時行丐,是不足為奇的,所以,在中國古代,娼、尤、隸、卒四類是被列入賤流的,但是乞丐卻是貧而不賤的。比如娼尤之屬,只要做過一天,一輩子也洗不乾淨。而行乞卻無大礙。只是英雄落難行乞,情勢改變之後,立馬就會改變乞丐的身份。而丐幫的洪七公等,都是一輩子做乞丐的,乞丐實際上是他們的職業。以乞討為業的,今天還有,這些乞討者如果是有組織的,就是所謂的丐幫了。
真正的所活所迫,面對生存危機之時,乞討是很自然的事情。也不必要有什麼組織。所以,關於乞丐的歷史,也沒有什麼正史的記載。但在文學作品中,卻可以看到一些情況記載。明代馮夢龍的《喻世名言》中,有一篇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就有關於丐幫的資料。這篇小說的矛盾衝突,也來自於主人公的“丐幫”身份。
金玉奴的父親的職業叫做“團頭”,團頭就是叫化子頭。書中對團頭的介紹是這樣的:“眾丐叫化得東西來時,團頭要收他的月頭錢;若是遇到雨雪天,沒地方去乞討,團頭就要熬些稀粥,養活這夥丐戶。破衣破襖,也是團頭照管。所有那些乞丐,都得小心低氣,服著團頭,如奴婢一般,不敢觸犯。團頭收些現成的常例錢,有時也在乞丐中放債盤利,只要不嫖不賭,就能創一份家業。”
“乞丐之中藏龍臥虎之輩多的是,家財萬貫,一時不便,誰又能保證一生一世都是一帆風順呢?可乞丐團頭的名聲終究還是有些不好,隨你掙得有田有地,幾代發跡,終是個叫化頭兒,比不得平常百姓人家。出外沒人恭敬,只好閒著在自己家裡當老大。”
金玉奴就是因為出身於這樣一個“團頭”之家,受到考中進士,進入仕途的丈夫的嫌棄。從金玉奴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明代“丐幫”的一些情況。所謂的丐幫,其實是乞丐們為了生存而結成的組織,他們大都處於社會的最低層。金庸的小說裡也說了,如果皇帝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丐幫自然也就沒有了。反之,丐幫就多了。但無論怎樣,丐幫也不可能像小說中寫的那樣,形成一個在全國都有分支機構的龐大組織。上層有總舵,各省市有分舵,這樣的嚴密組織,是很難形成的。應該是小說家的誇張之言。原因很簡單,無論在那個年代,如果能建成這樣龐大的組織,則幫會的能量都不會少。擁有具大社會能量的組織,在政治上都會有所作為,有所表現的。
假如明代丐幫真的很厲害,金玉奴父女遇上莫稽這樣的負心漢時,他們就不用透過體制內的林大人來處置負心漢。金老漢完全可以透過各地丐幫的力量懲罰莫稽。可是,面對莫稽的負心,金老漢只能徒呼奈何,這也說明,金庸小說中的丐幫與社會現實中的丐幫並不是一回事。
回覆列表
武俠劇中的丐幫歷史上真實存在過嗎?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還真出現過。
古代中國多戰亂,人民生活普片不好。戰亂使很多人流離失所,沿街乞討,過著飢不裹食的生活,這樣的人多了,有點頭腦的人就組織了一些人,爭搶自己的乞討地盤,慢慢的行成了一股有組織的力量。
古時的丐幫明清時人多,但不像武俠劇那樣全國聯網。北方的人數要多,南方的要少一些。
古時的丐幫很少有俠義之心,說白了他們就是一群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有勢力有組織的流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