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武攝影
-
2 # 老三拍天津
瀉藥:(以下是個人觀點)首先如果出現以下情況70%以上含金量低攝影比賽:1、還沒比賽,評委都出現了,而且來頭特別多且虛頭巴腦,感覺好像很牛(如:XX國XX藝術院士、XX雜誌特聘、XX企業御用攝影師、外國獎項)好的比賽是不會吹評委的,而且不會提前公佈評委(為了比賽公平)。2、透過網路拉票佔比分(有的百分之30,有的百分之50)這個太吹了,淘寶5毛就可以解決問題,所以只要網路拉票,基本全是為了宣傳的比賽。3、規則混亂,種類模糊不清、沒有時間限制,題材越廣,限制越低,含金量越低4、看一下主辦方,可以比較負責任的說,國內來說,中攝協單位主辦方還是比較正規的。PS像什麼俱樂部舉辦的拍鳥比賽、美食大賽、之類的含金量就低。好的攝影比賽,會很規矩,一般具有以下特點:1、規則明確,比如紀實就是紀實,什麼樣的照片可以投,什麼不可以投(可以參照荷賽規則https://www.worldpressphoto.org/programs/contests/photo-contest/code-of-ethics/28580)多少獎金就是多少獎金,獲獎以後可以得到啥(大師班、出版、巡展、加入協會等)2、相對公平公正,公示期,評委是誰(一般好比賽評委都有百度),而且都是業界公認大佬。3、有傳承,比如荷賽、華賽、徐肖冰、侯登科、三影堂等等等等。是多少代人一輩一輩傳承下來。比賽規範性也是在不斷修改之中的,好的比賽都是業界公認的。4、可以看一些權威雜誌、王章公佈的攝影比賽,XXX獲獎以後怎樣怎樣了,來界定它的含金量。最後一句話,作品得好,得拿得出手。這是最重要的因素,比如你可以自己問問自己,為什麼拍?拍了多久?你覺得拍的怎麼樣?三個問題,如果你覺得自己作品沒問題,那就找找網上大賽歷年獲獎照片,對比一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另外,獲獎是有主觀性的,並不是說獲了獎就成為了大師,當一個堅持做攝影的“民工”也不錯哦!
回覆列表
一個攝影獎項的含金量?
作為有過策展經歷的自己會從以下方面考量一個攝影獎項的含金量:
徵集流程;
評審環節;
評定語。
除了官方及國際上的攝影賽事之外,半官方、民間組織的攝影賽事也越來越多,尤其是新媒體平臺發起的攝影大賽更有強大的社會動員勢能,這無疑對攝影愛好者、攝影從業者來說是個好事,尤其是青年攝影人。
一項攝影賽事,有沒有官方背書、賽事組織者已經過數屆的沉澱並已過的適度的認知,是一場攝影賽事成功與否的必要條件。
當然,在具體的操作細節上,也能確保獎項的含金量。
個人認為:
一、徵集環節。
是不是足夠的開放,當然,攝影廠牌限定品牌機型也無可厚非,這也跟攝影賽事的組織力量投入有關吧。
既定議題或主題下就給攝影人的創作時間的充裕性,有些題材,靠抓拍或鏡頭捕捉,其實是個低機率事件,有充裕的時間,方可做些前期題材挖掘性的工作。
二、評審環節。
個人比較推崇盲評的評審方式,這在招投標領域被稱為暗標,在書畫展中也如此的評審方式,目前攝影領域不是太多。當然,這個增加組織者的運作成本,但不是障礙。
如果可能,參評評委,若能匿名評審,最好不過。當然,前提是,組織者還需與評審委成員做好到位、充分的溝通工作。
三、獲獎攝影作品的評定語。
如果以上環節尚屬間接制度性輸出與安排環節,獲獎作品的評定語,則直接的反映主辦方的價值判斷、旨趣取捨,更能個性體現主辦方的軟實力。(P.S. 君不見,有些獲獎作品被質疑、被否定不乏先例。)
以上三個方面,如果某一攝影賽事部分契合,自己一般會發動身邊的攝影人、朋友們積極參與。
因為我相信,如此攝影賽事,會是一個能保證獲獎作品含金量的攝影賽事。
邂逅一場賽事,期許一次驚豔。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