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鹹魚專撕雞

    韓信若沒死,他可以縮短大漢反攻匈奴的時間,但仍舊無法阻止漢朝的“和親”政策。

    原因:

    一、軍隊角度:

    經過“楚漢爭霸”之後中原大地已經疲弱,士卒死傷嚴重,已經無法發動針對匈奴大戰。

    二、人民角度:

    劉邦、項羽的“天命之爭”已經傷到了人民根基,農民死傷嚴重,流離失所,田園荒蕪,農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重建家園。

    三、帝國角度:

    匈奴的生存環境惡劣,但只要活到成年就是一名精英騎兵,所以匈奴騎兵戰鬥力強悍。漢帝國軍隊以大量步兵,少量騎兵為主,以步兵對騎兵不智。況且當時匈奴騎兵強過漢騎兵這時事實。

    四、韓信個人角度:

    韓信作為“漢處三傑之一”其軍事指揮才能毋庸置疑。但打仗打的是內需、打的是財富,“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絕不是句空話。

    但是有了韓信最起碼,他能快速發展漢帝國軍隊和匈奴軍隊差距在那,裨補闕漏,等到國家修養生息後,快速反攻匈奴。

  • 2 # 東風躍馬長安道

    從三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①後勤保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西漢開國初年,經濟確實貧弱。但是依然擁有214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關中、黃河中下游、成都平原及曾是楚國範圍的長江、淮河流域,都有良好的農業生產基礎。全華人口1300萬,青壯年也有5、600萬人,兵源補充不成問題。劉邦親征匈奴時,西漢已經建立6年,社會經濟還是有一定恢復的。

    此時的匈奴正處於全盛時期,但是它的疆域主要是北方草原,單一的畜牧業季節性又很強。人口也僅僅在120萬左右,即使全民皆兵,和西漢相比,差距仍然不小。在後勤保障能力上,西漢是優於匈奴的。

    ②軍事文化

    西漢軍事具有良好的基因。自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開始,到秦始皇掃平六合,中原地區的軍事學術、軍事技術、戰略戰術、軍員素質、武器裝備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秦將蒙恬曾以步兵北擊匈奴騎兵,匈奴十年不敢南犯。西漢定都關中長安,也繼承了這些優良的軍事文化傳統。

    西漢初年,民營冶鐵業十分發達,提升了武器的優良性。還擁有韓信、樊噲等一批具有良好軍事素養且有相當實戰經驗的人才。此時的匈奴騎兵固然有一定的優勢,但西漢也是從馬背上打下的天下。楚漢戰爭時期,韓信二千輕騎奇襲趙軍;項羽垓下突圍,無奈被灌嬰的五千騎兵追得落荒而逃。

    正因為西漢具有這些匈奴無可比擬的軍事文化,劉邦親征迎戰匈奴,甫一對陣,匈奴一敗再敗。只不過劉邦個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犯了輕敵的錯誤,不等大部隊上來,自己徑直帶了一小部分先頭部隊追擊匈奴,造成了白登之圍的險境。

    如果換作韓信領兵,韓信是不會犯這麼低階錯誤的。西漢天下初定,國家統一、幅員遼闊,士兵也是極富戰鬥經驗的老兵,韓信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唯一能做的就是擊敗匈奴,恣意揮灑自己的軍事指揮才幹,白登之圍中匈奴誘敵深入那麼明顯的伎倆,韓信一定會將計就計。只不過此時的韓信已經不被劉邦信任,註定是個悲情的歷史人物。

    至於後來劉邦為什麼採用和親政策,那不過是劉邦穩定社會、鞏固統治的一種手段。劉邦不擔心打不敗匈奴,他擔心的是禍亂起於蕭牆,自己的地位和江山不保。如果不是劉邦而是韓信攻打匈奴,結果會怎樣?綜合國力擺在這裡了,結果就兩個字:完勝!

  • 3 # 上海銷售上達功夫

    能。為什麼呢?當時的大漢朝才剛剛建立。經過多年的戰爭,民不聊生,國民經濟落後,平民百姓生活艱難,正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經濟恢復國力。戰爭是要消耗國民經濟的。舉例說,軍隊的武器準備,糧草的供應,這些物質都需要經濟國力來支撐,戰爭在這方面的消耗是相當大的。國家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戰爭發生總是吃虧得多。按照當時大漢朝的經濟國力來看,是很難跟匈奴人抗衡的。如果硬要抗衡的話,那麼大漢朝的發展即將沒有什麼好的發展。如果韓信當時還在的話,他最好的作戰方案只有固守,而朝廷還是選擇和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爾特世界紀錄會被重新整理嗎?人類能打破理論最高時速64km/h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