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中尋夢

    一、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說首見於《左傳》。

    關於春秋五霸,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兩種最具代表性的:

    1、《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二、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南韓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秦國。

    戰國時代最後三十多年,山東六國已無力與秦國對抗,秦國不斷向東蠶食六國國土,後來至秦王嬴政在位時,一舉滅六國,一統中國。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合縱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趙在長平邑(今山西晉城高平市)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戰國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以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慎到、樂毅、劇辛、韓非、李斯等人為代表的法家在戰國時期獨步天下。

    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約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

    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遊說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儒家主張守舊。

    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

    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

    鄒衍(約前305年—前240年)的陰陽家提倡“五德終始說”。

    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70因“傷病”無法上場,BA慘敗給EDGM,打韓國隊ROX相當費勁!770對到底BA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