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陌上花開且緩歸
-
2 # 姐姐開飯啦
我認為這句話更多的是對老人的不敬。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一個正常人,也不是他能選擇生死的。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對於老人的問題,我們更應該理解老人,對他們多一點問候和關心,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老人長壽,也是年輕人的福氣,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最近很火的“蘇大強”也可以說是一“妖”,整天都很作,但是他有病了,子女都是很擔心,照顧他的,並沒有把他當作妖。所以,我們要多陪陪老人。
-
3 # 響水大米
俗語的產生原因有很多,有一些是根據民間百姓對社會的生活觀察總結出的經驗和規律,有的是從書籍典故中有一些有知識的文人學士傳播到民間,在民間口口相傳,也就歸檔於俗語當中,其實這句“老而不死是為妖”是有出處的。
在崇尚尊老敬老的年代,我們初聽到這句話是比較震驚的,為什麼注重禮儀的古人能總結出這樣一句俗語來傳播,用現代的意思來理解,這句話是不對的一句話。
很明顯這是古代聖人孔子描述過的一個場景,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就是孔子的朋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於是孔子就罵它是老而不死,是個賊人。因為在古代叉開雙腿來接待朋友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表現,讓後代看了會學壞。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有背景的,是說作為一個老人,年輕的時候不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長大了又不能做事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到了老了還給後輩做出了壞的榜樣。“賊”是指對人有害的人。
而“妖”在古代漢語中的解釋是指異於常態而害人的東西,所以兩者是代表著一樣意思的詞語。
所以,流傳到民間人們俗語就發生了變化,人們就常說“老而不死是為妖”,其實和“老而不死是為賊”是一個道理。
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人活著一輩子,要準守社會的做人準則,懂得一些禮法,特別是到了老年以後,仍要樹立自己正確的形象,為後代做一個合格的標杆和榜樣。俗語說“老而不死是為妖”,大家認為應如何理解?你認為這句話說的有道理麼?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老而不死是為妖”這句俗語,陌上花這一帶是沒聽人說起過,也不知道是哪一地區的俗語。不過陌上花倒是知道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想來應該是同一所指。
也許有人會認為不管是“老而不死是為賊”還是“老而不死是為妖”都是一句罵人的話,就好比是罵人“老不死”,對老人多有不尊重之意,但其實這句話的本意並非如此。
而且,話語中的“賊”也並非是按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偷東西的人,而是指“做大壞事的人”,或是說“邪氣的,不正派的人”。所以全句的意思並非是說“老了沒死就成了個偷東西的賊人了”。
至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還得從它的出處講起。這句“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這當中還有個典故,這個典故和我們的孔大聖人孔子有關。
有關原文是這樣的:原壤是孔子的故人,一直以來,德行就不怎麼樣,孔子對他是一忍再忍,可這個原壤直到到了本該給後輩做榜樣的年紀,也未見有絲毫更改,在孔子眼裡,他實在是一個帶壞後輩的大壞人。
孔聖人在忍無可忍之下說了上述那番話,不僅僅是對原壤的敲打,也是對門人弟子的警醒。
這句話用現代白話文翻譯出來就是:
“尊老愛幼”本是華人的傳統美德,但是“為老不尊”的人就無需給予他應有的尊重了。這種人活得越久,反而越是個禍害。正如大家平常時常會說起的一句話“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就比如現實生活中時常會上演的這一幕幕:公交車上無條件要別人給其讓座的老人,不讓就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比如自己摔倒,有好心人上前攙扶卻訛上人家的老人。這些做妖做怪的老人,可不正應了這句“老而不死是為賊”,或者“老死不死是為妖”。